《一棵小桃树》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自主批注,品味本文清新朴实的语言。
3.感悟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所寄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所寄托的深刻含义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困境中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在默读中批注与品味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整体感知,在批注中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实质,在感悟中欣赏语言的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千万朵怒放的桃花在风中摇曳,美丽的色彩鲜艳红似火。
美丽的小桃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也给予了作者贾平凹以无限的思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来了解一下小桃树和贾平凹之间的情感历程。
贾平凹是当代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在“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
虽然如此,他没有气馁,也没有畏惧,依然顽强的生活。
1972年他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然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的工作。
他的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
(二)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给重点字词注音且解释:
例如:伫(zhù)、懊丧(ào sànɡ)、矜持(jīn chí)、忏悔(chàn huǐ) 撂(liào) 褪(tuì)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楚楚:软弱柔美。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用波浪线勾画出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并批注这是一颗怎样的小桃树。
小桃树的生长过程的词语有:在角落里拱出一个嫩芽----一个春天才长二尺来高-----已经有院墙高了----如今,它开了花了--高高的一枝上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出现的磨难有:刚开始我忘记了它的存在,大家也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再好的种子长出来也是野的---在生长的过程中被猪拱过一次---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想砍掉它
--- 开花时受到暴风雨的打击。
2、作者对小桃树是“爱怜”的,它的爱怜表现在哪里呢?用横线在书本上勾画出来。
小桃树是“爱怜”的表示在形态上的词语有:瘦瘦的、黄黄的---猥琐--弯弯的身子。
写出小桃树颜色的词语有:幼苗时是嫩绿的、黄黄的,花儿太淡,嫩黄、嫩红。
小桃树的动作神情有:弯了头,紧抱着身子,苦涩的笑着,哆嗦着,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
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瘦瘦的、黄黄的”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
“努力撑着”“挣扎”表现小桃树它面对困境中顽强搏斗。
(四)快速默读课文自主批注,体会优美语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生动形象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例如: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还浮在表面,如同小桃树一样面对复杂而恶劣的自然环境。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花苞比作指示灯,既突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小桃树给予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默读中批注,在批注中进行品味赏析。
在阅读中既要指导学生勾画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的关键句,在优美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从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要这样批注:这句话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体现了……
(五)品读课文自主批注,体会文章深层含义
1. 文章作者和小桃树之间的情感是什么?
作者埋核桃里面蓄着心中的梦想;小桃树在不停地生长,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梦想;小桃树历经磨难,寄寓着作者内心的受挫,迷茫和愁苦;小桃树含苞绽放,表现了作者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小桃树经历非常坎坷和作者十分相似,作者出生在偏僻的农村,然后进城读书想干一番事业,长大后经受了种种磨难,最后他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的追求。
2. 我们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我们要学习小桃树在逆境中勇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努力奋斗,最终会开出鲜艳的成功之花,取得丰硕的成果。
3.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描写了本文描写了小桃树在逆境中生长,顽强生存。
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他告诉了我们一个生活道理:在困境中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不能被困难所吓到。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的乐趣。
”①所以我们要积极指导学生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了批注感悟上。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还要一遍遍地要求学生朗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感悟才会不断地走向深刻。
参考文献:①新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