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应用

评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结课论文——评“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应用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0年4月24日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通过“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基本思想,深入研究员工的心理,探讨激发员工的各种管理方法,以达到获取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在此背景下,各种假设、定理被学者发现、提出并被承认,有力地推动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其中,“经纪人假设”是管理心理学家重点研究,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

本文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综合分析,评价该假设的优缺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经济人经济人假设以人为本目录一、对“经济人”的理解 (4)二、“经济人”的思想来源 (4)三、“经济人”假设的含义 (5)四、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产生的基本策略 (5)五、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6)(1)、“经济人”假设的优点 (6)(2)、“经济人”假设的缺点 (6)六、“经济人”假设在管理中的应用 (7)(1)、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7)(2)、在政府机构中的应用 (7)七、参考书目 (8)评“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应用一、对“经济人”的理解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

前不久国内有关富士康的新闻引起很大震动: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富士康集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数度用“检讨”一词表态:“近一两个月来,发生一连串突发事故,说明我们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后经记者调查,该公司为攫取利润,不肯正视和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存状况,其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的缺乏人性化。

富士康媒体发言人在回应外界时,竭力为这个将42万个生命聚集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为其牟利的企业开脱,力图将死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死者自己和社会,对工人工作和生存状况闪烁其词,言行十分可鄙。

因此,我们可以说,富士康公司的管理者就是“经济人”。

当然,“经济人”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人都是对社会有害的。

“经济人”一词出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注释: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一国财富积累的途径,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的组着社会资源,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人”的假定,在亚当看来,“经济人”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他在《国富论》中这样表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到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在比在真真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

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3、“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5、“经济人”假设又称为X理论,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四、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产生的基本策略在管理学上,“经济人”假设产生如下认识: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发、控制等建立管理制度,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因而,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产生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第二: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第三: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个实验得出的其中一条结论就是: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即工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否定了当时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说法,也就是否定了“经济人”的假设,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1、“经济人”假设的优点:“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

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经济人”假设也有很大局限性:首先,“经济人”假设中,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人看成造钞机器,在管理上不注重以人为本,导致员工产生心理抵触,从而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不愿为公司尽全力,公司效益不增加,管理者认为员工懒惰,因而对员工更加苛刻,由此恶性循环。

其次,“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最后,“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坚持的多数人是天生懒惰的观点,实质上是早已被驳斥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

把人划分为多数被管理这和少数管理者,代表了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过度早期阶段的管理,它的剥削实质上是赤裸裸的、显而易见的。

六、“经济人”假设在管理中的应用现在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认为X理论已经过时,但是在个别小企业中还是会看到实行X理论的制度和方法。

至于X理论的思想影响,还是相当普遍的。

“经济人”的假设和X理论虽然已经过时,但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并非无启发意义,了解“经济人”的假设,可以从反面提醒我们的管理人员改正错误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经济人”假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管理的应用。

“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人”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利益至上,忽视了人的方面。

但霍桑实验表明,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因此,中国这几年来一直提倡“以人为本”,即越来越重视人的主观因素,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把霍桑试验的结论运用于国家管理之中,这包括企业和政府机构:在企业中,管理者通过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注重与员工沟通,不再为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内部举办各种晚会、发展企业文化等,让员工感受到主人翁的感觉,这样,他们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从而为公司倾尽全力,公司业绩当然提升。

曾经有记者采访了一个股民,这个股民被人成为中国股神,他就说:“如果我要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我就先去这家公司看看,看看员工的精神状态就知道这家公司的股票会不会涨。

”仔细一想,这位股民的话不无道理。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包含“以人为本”这一思想。

在政府机构中,中国领导人开始逐步增加公务人员的物质报酬。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的物质报酬,只有获得的物质报酬达到了公务人员的期望,他们才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当然,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股“国考热”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考上了公务员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这种思想潮流导致社会出现“万马千军度过独木桥”的场景。

相反,有数据表明,中国的教师数量逐年减少,原因是教师这个职业辛苦而且工资低,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教师的工资也相应提高,从而及时地扭转了师资力量短缺的危机。

可见,物质报酬的高低决定了该行业公务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学、辩证的应用“经济人”假设理论会使企业、国家获益匪浅,同时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经济人”假设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重要性也将大大提升。

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将“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取其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使得该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七、参考书目[1] 李强,李昌,唐素萍主编:《管理心理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赵慧军著:《现代管理心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