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


一池三山
B
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A
利用假山石分割 的空间相互连绵、延 伸、渗透,找不出一 条明确的分界线。
景观较平淡、 优雅、宁静。
景观较集中, 而富变化。
一池三山景区
译意:白梅飘香树木葱茂。雪 香云蔚亭草书匾额“山花野鸟之间” 富有山林野趣的山花和野鸟,充满 了春的活力,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显 静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一个 幽静、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 描绘世界的静止和安谧,颇富佛教 禅意。
香洲底层平面
香洲顶层平面
北 东 西
香洲

小飞虹
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 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 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层次 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
自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 自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小沧浪
小沧浪位于拙政园西部,面积约占600平方米, 约占中部面积的1/20,曲折变化丰富,小沧浪水院在 整个境域组织中属于幽深屈曲,利用建筑和水景域的 典型,
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 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 山廊或假山石级。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 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 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 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见山楼的游廊分别通往一二楼,其中二 楼的爬山廊随山势高低转折,极富变化与情 趣。
柳阴曲路
柳阴曲路空廊起到了导游的作 用,而且是贯穿在两个景区之间的 线索。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 有“前后风景不同、 此处别有一番风景” 之意,是园林“起、 承、转、合”造景 手法中的“转”手 法中的特殊造景主 题之一。借“别有 洞天”营造“转” 空间的造景手法, 如框景提示转折空 间、 加强空间序 列的收放对比、起 伏对比、转折对比 等。
拙政园
—中部景区分析
目录
园林文化 拙政园总览
中区分析
概况 景区分析
园林文化
园林与京剧、烹饪、山水画 并称为中国的“文化四绝”。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 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变 地形(如筑山、叠石、理水等)、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 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休闲与游憩境 域。 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善 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 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利用咫尺山 林,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规模较 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 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整个园林显得十分秀丽、雅致、 幽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即 “秀”。
中区概况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 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 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 明代的格局。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 面有分有聚,是全园的纽带和灵 魂。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 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 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 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 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 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 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 景”的效果。
对景2
枇杷园景观
枇杷园剖面图
水平空间划分的元 素主要有围墙、廊架、 建筑小品、山石、水体、 植物等,运用不同的分 割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 现得淋漓尽致。此处用 云墙来划分空间,曲线 的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 些情趣。
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绣绮亭
荷花池
远香堂 绣绮亭平面图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 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 远眺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 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 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 桃”这样的应景之对。
园林之血脉—水体 园林之肌肤—植物
园林之骨—山石
园林之五官—建筑
私家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 间,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 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yù) 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 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 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 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 的园林。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曾一分为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 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 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 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 园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拙 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放面 积约73亩。
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 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 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 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 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 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 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 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 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 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 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 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 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 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 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 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别有洞天平面图
别有洞天剖面图 别有洞天横剖面
玉兰堂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 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 玉兰堂曾 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 同名。 “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 灵感的一种追寻。
香洲
为“舫”式结构,有两层 楼舱,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 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 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 喻意香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众 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 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 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 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 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 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 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 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 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 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 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亭香云蔚亭
待霜亭
荷风四面亭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 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 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 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 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 秋冬四季。
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 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山 产橘,待霜降始红。此地原植柑 桔数本,王右军《黄柑帖》亦云 “霜未降,未可多得”。以“待 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 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 红,所以必须“待”之。
枇杷园
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平面图
连廊与墙 体形成小院, 延廊看过去直 到小院底部, 是空间产生一 种延伸感。
梧竹幽居
框景1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 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 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框景2 框景3
对景3
东西次轴线
在别有洞天远望梧竹幽居
绿漪亭
绿漪亭平面图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 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 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 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 生,情趣盎然。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 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物
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以翰墨自娱,优游林下,画风 清远恬淡。他与园主王献臣交往甚密,园建成后,王氏经常邀其宴饮、 赏游,他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拙政园成了他创作的蓝本。他曾数次 为拙政园作画,其中比较有影响、流传至今的《文待诏拙政园图》集 诗、书、画于一体,各全其美,相互映发,堪称巨构杰作。文征明当 年亲手种植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身姿矫健,绿荫满庭,被李根源 先生称为“苏州三绝”之一。 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 现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他的字疏朗清秀,风骨自在,《千字 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征明八十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 动,书法高超,其艺术风格与拙政园的典雅特色似乎有着某些相同之 处,名人名园,交相辉映。
中区水面积平面图
见山楼景区 中 部 园 区 平 面 图 一池三山景区
小飞虹景区
远 香 堂 景 区
枇 杷 园 景 区
从别有洞天观中部水景 雪香云蔚亭 拙政园别有洞天 梧竹幽居 玲珑馆
拙政园入口 远香堂腰门 拙政园小飞虹 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拙政园香洲 拙政园倚玉轩
远香堂
远香堂既是中园 的主体建筑,又 是拙政园的主建 筑,园林中各种 各样的景观都是 围绕这个建筑而 展开的。远香堂 是一座四面厅, 建于原“若墅堂” 的旧址上,为清 乾隆时所建,青 石屋基是当时的 原物。 正立面
南 北 主 对景 轴 1 线
远香堂平面
对景实际上就是通过特意设 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 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与框 中,因为是隔着层次看,所以会 显得含蓄深远,常可使两个景物 互成对景。
横剖面
远香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