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改进对策【研究院】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要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除必须坚持立足科学发展,努力创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管理安全型企业外,还得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树立富有责任感、正义感的中国企业形象,这样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相和谐。
近年来,一些企业取得经济成绩的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有的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认为只要企业能生产产品并为国家纳税和提供就业机会就是尽到了自己最大的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却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来。
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一)一些缺乏社会责任重视经济利益,轻松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
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的行为。
如过度开发、污染环境问题。
在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有些企业只重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环保意识薄弱,偷排污染物严重。
一些企业乱开滥采、随意排放,导致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江河湖海的污染,致使老百姓健康和农牧业、养殖业受损。
(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企业的社会责任缺乏表现在众多方面,近年来,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上,以山西为代表,煤矿企业的经营者们并没有履行其保证安全生产的法定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意识是严重缺乏的。
很多煤矿企业仍然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惟一宗旨,认为只要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切都可割舍、可弥补。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生产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不生产”,仍有一些煤矿包括国有煤矿企业还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拼命地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这实际就是要钱不要命、单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典型表现。
(三)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不但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一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食品安全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近年来,“黑心”粽子、“红心”鸭蛋和毒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等,这些事件更表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未全面承担起维护职工权益的责任目前很多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劳资纠纷发生量大幅增长,稍有不慎,简单的劳资纠纷便有可能演变为急剧的社会冲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突出,各种中毒、工伤死亡事件时有发生;违法延长工时现象在加工型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着只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的问题,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培训少;有的企业不提供住宿,给整个社会的治安带来了很大困难。
据某机构典型调查,企业为外来员工建造打工楼或租居社会型居住区的只占20%,大部分要靠员工自己解决。
二、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一)企业必须依法诚信经营,切实维护员工权益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观念,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经营者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
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以诚信为本,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责任。
企业要自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诚信原则,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经营和管理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诚信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公平竞争,拒绝商业贿赂,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
企业必须公平对待员工,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推进员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必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热心环保事业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就是将企业资源投入到社会的最大需求之处。
企业应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参与非强制性的或者非由法律或伦理要求的社会公益活动。
企业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承担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努力做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余热、余压的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
督促企业依法做好污染减排工作,自觉做到达标排放。
鼓励企业在生产中应采用循环工艺,开发绿色产品,加大科技含量高节能型设施的投入,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好,环保型产品和服务。
(三)积极完善相应制度,加强舆论导向要通过完善相应制度,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功能,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盈利企业,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要加强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先进典型的宣传,改变在宣传上重经济贡献、轻社会责任的做法,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光荣,逃避社会责任可耻的舆论氛围,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监督,共同创造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改进对策赵凤梅(濮阳迈奇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濮阳457000)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作用。
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健全的法制、制度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表现;改进对策4··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总第408期第18期2012年9月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企业自律,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建立符合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的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特别是企业领导层面更应该深刻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企业生产和经营商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谋求和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真正承担起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而自觉地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激励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生产经营标准和管理规范,转变管理流程,把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和服务管理,直至消费后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五)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责任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依托和载体,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正确塑造和创新企业的价值观念,推进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在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体现和渗透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逐步形成企业员工统一的价值观,树立统一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习惯,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
(六)提升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盈利能力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既需要政府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科技教育、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环境保护等,为企业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素质,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盈利的软硬两方面的能力,创造更多的利润,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企业发展了,增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更可以通过税收、捐赠等方式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1]周祖城.企业伦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张建同,朱立龙.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7,7.[3]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 〕.国外社会科学,2006,2.[4]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M 〕.深圳:海天出版!!!!!!!!!!!!!!!!!!!!!!!!!!!!!!!!!!!!!!!!!!!!!一、后改革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一)在改革的指导思想层面,后改革时代更加体现科学性、前瞻性。
曾经的改革观,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观。
经过改革的不断深化,下一步的改革需要有更科学、更长远的指导思想。
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提出了“科学改革观”的概念,认为应该从改革的“必然王国”飞跃到改革的“自由王国”。
而科学的改革观,关键就在于将改革归结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引导改革。
而要想谋发展,首先要注重运用前瞻思维,合理预测、科学规划,以避免改革翻工,并减少对人的自由的损害。
(二)在改革的推进方式层面,后改革时代更加体现攻坚式、主动性。
由于缺乏改革经验,以前的改革是以先易后难、从外围到内核的方式来推进的,即渐进式改革、被动式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基本认清了改革的客观规律。
因此,目前到了改革攻坚的阶段,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性的、主动性的改革。
(三)在改革的运作机制层面,后改革时代更加体现综合性、配套性。
前改革时期的改革机制是单项机制,视野上缺乏全局观。
在后改革时代,应注重改革机制的综合性和配套性,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的兼容。
曾有学者提出:“综合配套改革机制,应在动力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组织推动上多元主体相互补充;在外部保障上,地方立法权与外生监督相配套。
”(四)在改革的实施领域层面,后改革时代更加体现均衡性、包容性。
前改革时期,为了尽快打下现代化国家的生产力基础,我国的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经济增长,是忽视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
下一步的改革主题,主要是实现包容性发展,也就是有重点地推进几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共生发展。
在产业领域上,更加注重金融结构的优化,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生;在二元结构上,更加注重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共生;在市场结构上,更加注重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实现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共生;在收入分配上,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共生;在政府后改革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战略抉择宁国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后改革时代的基本思路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讲求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对社会整体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