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轼1.轼的词.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轼词在容方面的突破.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任上.3.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亮,过,克庄,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轼和辛弃疾为主。

并称「辛」。

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那么他们的词作品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呢?一.、辛词风的相同点、辛词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权、裕、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

、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

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

、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亦即俾「词体诗化」也。

所谓「以词为词」是指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突破了诗词的界线。

东坡所作的词全面性的诗体他,以诗入词,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任何文学最早都是起于民间,如词的原始风貌是质朴的,写风俗民情的,与文人化后词不同。

二.、辛词风的不同点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同为“豪放”的风格,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不同点表现如下:1.、辛词中展现的个性不同。

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

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表露无遗。

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

辛弃疾历数了权、裕、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

大部分当权者是主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2.词诗化,辛词文化。

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

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辛词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

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

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概言之,北宋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无论东坡词之旷达,还是稼轩词之悲愤,在宋代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

在宋代文学史中,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豪迈旷达,激情飞越,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高山仰止、泽被后学的楷模。

但是,轼和辛弃疾的词风虽同以豪迈奔放为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试从二人的生平创作、词风、社会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入手作浅显的比较。

一、轼、辛弃疾词风相同之处轼在文学几个主要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在书法上,轼也被列入宋朝四大书法家。

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主要创作也是词,共词作600 余首,其词风气势磅礴、悲凉感愤,成为南宋词的高峰。

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其词作都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

语言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如岩浆般倾涌而出。

以下分别举例析之: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①。

这首词是1082 年轼45 岁时所作,借追忆赤壁之战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开始从描写赤壁自然环境的雄奇景色起,再写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的英雄形象,儒将气质,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

虽然末尾流露出被贬官,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以酒浇愁的慨叹,却没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只是借周瑜在赤壁大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全词语言豪迈,不加修饰,也并不严格遵照言律安排句子,读起来却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感到作者是一气呵成的。

笔力遒劲,高唱入云,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充分表现了轼豪放旷达的性格和词风。

再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