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口诀

推拿口诀

推拿小儿总诀歌(清)骆如龙推拿小儿如何说。

只在三关用手诀。

掐在心经与劳宫。

热汗立至何愁雪。

不然重掐二扇门。

大汗如雨便休歇。

若治痢疾并水泻。

重推大肠经一节。

侧推虎口见工夫。

再推阴阳分寒热。

若问男女咳嗽诀。

多推肺经是法则。

八卦离起到干宫。

中间宜手轻些些。

凡运八卦开胸膈。

四横纹掐和气血。

五脏六腑气候闭。

运动五经开其塞。

饮食不进儿着吓。

推展脾土就吃得。

饮食若进人事瘦。

曲指补脾何须歇。

直指推之便为清。

曲指推之为补诀。

小儿若作风火吓。

多推五指指之节。

大便闭塞久不通。

盖因六腑有积热。

小横肚角要施工。

更掐肾水下一节。

口出臭气心经热。

只要天河水清彻。

上入洪池下入掌。

万病之中都去得。

若是遍身不退热。

外牢宫上多揉些。

不问大热与小炎。

更有水底捞明月。

天门虎口肘诀。

重揉顺气又生血。

黄蜂入洞医阴病。

冷气冷痰俱治得。

阳池穴掐心头痛。

一窝风掐肚痛绝。

威灵总心救暴亡。

精宁穴治打逆噎。

男女眼若往上翻。

重掐小天心一穴。

二人上马补肾经。

治得下来就醒些。

男左女右三关推。

上热退下冷如铁。

寒者温之热者清。

虚者补之实者泄。

仙人留下救儿诀。

后学殷勤谨慎些。

[推拿]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小儿推拿疗法的常例手法包括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其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

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水、葱姜汁或麻油。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小儿五经推拿法刘开运(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专家,曾任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小儿推拿分卷” 主笔,湖南省首批审定的50名名中医之一。

刘老毕生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以“ 推五经” 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

推五经(五经推拿)是刘老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证(包括相应腑病)。

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腧穴,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

推五经有推、旋推两种手法。

直推:为泻法(或清法),以大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手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从指根退回螺纹面时不用力。

直推法有清热泻实的作用,用于实证。

旋推:为补法。

以大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指螺纹面作顺时针方向推动,推动1圈为推1次,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

旋推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用于虚证。

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推动的节律要均匀,力度适中,以顺利推动并保持规定的频率为宜。

推拿五经时,刘老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

五经推治手次变化的基本原则是: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手次越多,补法手次宜多于清法手次;主清(补)经手次宜多于兼清(补)经手次。

五经推治清补手法在各小儿年龄组的基本手次列表如下:手次(次)手法1月~1岁1岁~3岁4岁~6岁6岁~9岁10岁~12岁补法50~150100~300200~400300~600400~800清法20~6050~150100~200150~300200~400脾宜补不宜清,清后应加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阴土,脾气常虚,脾阳常不足,旋推脾经(拇指)有补脾气、温脾阳、助脾运化的作用,脾的虚证,当然应予旋推补脾。

直接清脾经有泻实清热之效,但脾乃阴土,阳常不足,故如寒湿困脾、宿食停滞等无热象的实证。

是绝对不能直接清脾而泻其实的;即使是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有明显热象的实证,直接清脾之后,亦应加旋推补脾以调之。

犹如白虎汤之用粳米、甘草。

这是由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最易受损的病理特点决定的。

清脾、补脾必清肝脾与肝关系密切,脾虚恐肝木乘脾,故补脾必清肝;脾实则土壅木郁,故清脾亦当清肝。

肝只清不补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病理现象多呈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

直推(食指)清肝能泻火清热、舒肝解郁、镇肝潜阳、凉肝息风,而旋推肝经,性偏温补,有助火焚木、劫阴动风之虞,故肝经只可直推清泻,不可旋推温补。

若遇肝血不足、肝阴亏虚之证,确须补肝时,据肝肾同源、精血互补的原理,以旋推小指“ 补肾经” 代之。

心只清不补心属火,犹如离照当空,阳热炽盛。

旋推中指即是补心火,直推中指则能清心火,开心窍,宁心神。

临床心病虽有气、血、阴、阳之虚,又有热陷心包,热(火)扰心神、痰迷心窍、瘀阻心脉等实证,推心经(中指)却只能直推,而不能旋推,即使是心气虚、心血虚,甚至是心阳不足的病证,旋推补心后常出现患儿烦躁啼哭,夜寐不宁等现象,所以旋推补心临床很少用。

若须补心,常以旋推脾经代之。

若非用旋推补心的,亦宜旋推之后再加直推以调之,单纯补心易动火,初学者谨识之。

肺可清可补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虚易实,故肺经(无名指)可直推,亦可旋推。

直推肺经有宣降肺气,清泻肺热,祛痰化饮等效应;旋推肺经有益气、固表、敛肺等作用。

清肺补肺均须清心肺与心同居胸中,两者之间有“ 所胜” 、“ 所不胜” 的关系,肺虚则火乘,故补肺须清心;而肺有实热常易逆传心包,故清肺亦须清心。

如此则心火不亢,肺金得宁。

肾只补不清肾为先天之本,小儿形气未定,肾阴、肾阳、肾精、肾气都有待充实发展,故有“ 肾无实证” 之说。

所以肾经(小指)只宜旋推,不宜直推。

旋推补肾的具体作用,决定于机体阴阳精气的虚衰状况,若肾阴虚而有虚热者,可加用小指尺侧缘的直推法以清之。

五脏虚实证推五经的方案:脾虚证:主补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补肺,并清肝,兼补肾。

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等证。

脾实证:主清脾,清后加补脾,次清心,再清肺,并清肝,兼补肾。

适用于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证。

肝虚证:主补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清肺,稍清肝,略补脾。

适用于肝血虚、肝阴虚的病证。

肝实证:主清肝,次清心,再清肺,略补脾,并补肾。

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经实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

心虚证:主补心,补后加清心,次补脾,再补肾,兼清肝,略清肺。

适用于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等证。

心实证:主清心,次清肝,再清脾,清后加补脾,并清肺,兼补肾。

适用于心火上炎、心阴虚内热、热陷心包等证。

肺虚证:主补肺,次补肾,再补脾,兼清心,并清肝。

适用于肺气虚、肺阴虚等证。

肺实证:主清肺,次清肝,再清脾,兼清心,并补肾。

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燥热伤肺、肝火犯肺等证。

肾虚证:主补肾,次补肺,稍清肝,略补脾。

适用于肾阳虚、肾气虚、肾精不足等证。

肾实证:主清后溪(代清肾),次清肝,再清肺,兼清脾,稍清心。

适用于下焦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等证。

摘自《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运用要领》、《刘开运小儿五经推治简介》试论推拿补泻推拿手法补泻《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

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

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

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2.1 施力大小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

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

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

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2.2.1 直线推拿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

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

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

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3.1 医者体位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

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

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

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3.2 患者体位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

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4 施术频率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5.1 循经补泻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