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摘要: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

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

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

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

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

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

”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

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

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

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1.创新性原则创新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师搞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各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是一项需要高校教师下大力气、做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的工程。

很显然,要构建较完备的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目标,既离不开教师扎实的专业的理论基础功底,又离不开教师广博的与所任课程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更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着力贯彻创新原则,以充分发掘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

2.自然性原则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关问题(任务)、概念、规律和方法等自然发展(论述或证实)的结果。

因此,课程教学的共同性教育目标应该与客观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学生)等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努力把握好自然性原则,可使素质教育入情入理,有效地避免有些思想、方法和道理教育简单重复,可使学生对有关思想、方法、道理的广泛适用性特点加深理解和加深印象,便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层次性原则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借鉴布卢姆目标分类的理论,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细化为认同、内化等两个层次。

“认同”是指学生从教师的言论和行为之中,明确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道理。

“认同”的内容一般由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史料背景、名言警句、哲理化的特征归纳和教师的仪表、教学的态度、职业道德等所组成。

“内化”是指学生从教师的言论和行为之中,吸取了科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形成自身正确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内化”的内容一般由学科的知识结构程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方法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求实创新的作风等所组成。

二、实施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方法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1]。

因此,在研究和制定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还应思考其相应的实施方法,以便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实施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开拓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其中,身教、言传和因材施教是最为基本的方法。

做好“身教”是做好“言传”重要条件。

“身教”的内容,包括教师的仪表、教学的态度、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人品等,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得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或熏陶,使学生得到内心的认同。

例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教师“说”的,看得清教师“写”的和“演示”的;要有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等等。

不少“身教”的内容不需要教师再作“言传”。

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用语言宣传自己对教学如何如何负责任,人品如何如何,等等,则既有画蛇添足之嫌,又容易给学生造成哗众取宠的印象。

但“身教”不能替代“言传”。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

”“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包括无神论教育。

要按小平同志讲的,做好培育‘四有’新人的工作。

”高校教师要创造性地在课程教学中主动、合理揭示学科性知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寓德育、美育于智育之中,切实做好“言传”育人工作。

不论是“言传”学科一般的知识思维程序及其科学的方法论,还是“言传”学科知识的史料背景、名言警句、哲理化的特征归纳和思维方法等,我们的教师都应力求贴切自然,言简意赅,以便入耳入脑。

有时“言传”还要留有余韵,以便学生能细细回味、品味。

素质教育更注重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施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时,还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思想方法、学习作风、学习方法和品德等情况,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真、善、美的表现,要充分肯定,大力弘扬,对不良的言行,要及时帮教引导,从而使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增强针对性,取得实效。

三、推进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实施的建议1.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现有高校教材除了社科类之外,大多数教材的编著者在揭示学科性知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时,使人感到惜墨如金。

例如,很少有教材在阐述、论证学科的基本规律时,同时介绍具有素质教育意义的背景史料;没有画龙点睛地指出为什么要先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继而研究下一个问题;更没有及时去启迪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因此,高校有关领导和教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的意识亟待增强,教材的编著者应进一步加大揭示教学内容思想性的力度。

2.完善课程教学要求,编写课程教学辅助材料在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各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把素质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一般教育目标,并加以细化,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素质教育经验的交流和研讨,着手编写、出版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素质教育的辅助材料,供教师教学参考。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创新思维方法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学习和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和毛泽东都多次指出,教育者首先应当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凡要教别人所具备的一系列品质,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要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本职岗位,使自己“身正为范”。

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交心、做朋友,使学生像《学记》所说的那样“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教师还应使自己在从事的学科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要拓宽知识面,加强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交融;开拓思维方法,善于将具体的知识上升为哲学的理念;发掘知识背景,为学生展现人类探求知识和真理的历史画卷。

再次,要加强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和提高自己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增强素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01-20.[2]吕全忠,等.论课程教学目标及其控制[J].江苏高教,199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