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总第313期)EDUCATIONAL RES EARC HN o.2,2006 Ge nera l,No.31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摘 要]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
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
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继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取向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
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
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
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本文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朱小蔓、高宝立、刘惊铎、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张平、武思敏。
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
综合学者的分析,素质的特点可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
①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
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
“应试教育”通常被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素质教育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
(二)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同志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
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推广了汨罗、烟台的经验,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
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措施。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入的研究。
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理论的研究与吸纳,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丰富,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
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三)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这次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江泽民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会议作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次会议推动素质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素质教育实施的领域更加广泛,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特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师队伍等方面,还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宏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
进入21世纪,人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如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等受到广泛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的深刻意蕴(一)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近20年来素质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参考。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
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的总量与水平状态、不同素质的组合结构及和谐度不同反映其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强弱。
个体素质与所属群体的素质水平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
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
素质教育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
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素质结构入手,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并且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更为明确,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论,而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全面发展具体化,而个性优化发展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
教育方针是根据经济社会要求制定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指明教育总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纠正偏离教育方针的各种教育行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优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领域的普遍追求,素质教育理念与这种追求相契合。
教育质量与学习者综合素质水平密切相关。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因而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