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3 Sep t .2009收稿日期:2009-07-06作者简介:张龙福(196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文学研究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张龙福(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
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命个体特征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95-04 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
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佳。
从表面看来,个中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但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而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
如何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如何使广大的青年学子能够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对鲁迅产生共鸣与热爱之情?笔者积多年教学实践之正反方面经验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住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
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讲授、诠释鲁迅的作品,重塑鲁迅的形象。
一、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着力突出其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自从毛泽东将鲁迅确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其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身份与精神特质几乎被后两顶桂冠所遮蔽,似乎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姿态战斗着、思想着,而且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诠释也由此出发赋予了过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由此涂抹成的鲁迅的文学家的形象自然也就显得单调、片面乃至于歪曲。
近些年学界对此偏颇虽有所检讨与矫正,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终难彻底扭转。
今天看来,鲁迅显然不能算做革命家,对此学界几成共识,勿须赘言。
如果说鲁迅是思想家,那也应该明确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是依附于文学家这一身份凸现的,不仅因为鲁迅本人并没有关于思想史或哲学方面的专门论著,即使是他的那些碎金零玉式的思想见解也几乎全散落、寄寓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见解充实、丰富、深化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内蕴,同时也彰显了鲁迅的思想家气质,因而不能脱离开鲁迅具体的文学创作来孤立地、空洞抽象地谈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从创作根本上说,鲁迅也不单单是纯粹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从事文学创作的。
尽管鲁迅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乃是启蒙,改造国民性,但具体到每篇作品创作的动因却是十分深微复杂的,其作品中含蕴的思想意味往往也同样显得极为深微复杂,甚至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实际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总是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出发来表现社会人生的。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思想观点往往不是直接、简单地呈露在作品表层,而是暗寓消融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里,涵化在他丰富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中。
有鉴于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牢牢把握住鲁迅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个文学家这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来指导、统驭课堂教学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鲁迅作品的具体讲授中或者应紧紧抓住和围绕其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特点来认真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人生图画,或者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来细细品味蕴涵于其中的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而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循环往复,逐渐深化,提高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与感悟。
归根结底,教师应着力抓住和突出作品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沉浸其间,以求得心灵上的感应与共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忌脱离开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去抽象地空谈什么思想性,更不可由此抽绎出鲁迅的思想观点并肆意拔高和扩展,那样做看似突出了鲁迅形象及其作品的伟大,实则往往造成对鲁迅的误解和歪曲。
譬如在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来观察小说中所描绘的具体人生图画,细细体味其中的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自然达到对作者创作用意的感悟与认识,这样也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并强化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思索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相反,如果教师脱离开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具体分析体味,仅仅套用毛泽东对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四种权力压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论述来解读、诠释作品,那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鲁迅是按照毛泽东的教导来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似乎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就在于对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图解式论证。
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没有抬高鲁迅及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反而是对鲁迅及其小说思想价值的歪曲与贬低。
(这种情形在鲁迅作品教学及研究中曾相当盛行,迄今亦并未完全绝迹)从教学效果上看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不仅激发不起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反而很容易将学生可能曾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败坏殆尽,甚至产生厌弃心理,最终离鲁迅越来越远。
其实,说到底,鲁迅作品的教学恰如学界的鲁迅研究一样,也应该“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1](P10),回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生活实际和创作实际中去,努力廓清庸俗社会政治学以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自觉不自觉地罩笼在鲁迅头上的神雾,还原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本来面目。
在这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大有可为的,譬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家庭和社会加以详细的考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容易明白造成鲁迅作品独特风貌的某些特殊原因,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鲁迅独特气质个性的形成之谜,从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之所以成为独特而伟大的文学家的某些内在奥秘。
二、把鲁迅的伟大与平凡统一起来,还原鲁迅作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形象 多年来在“革命家、思想家”两顶桂冠下,鲁迅的形象在被无限拔高趋向圣化与神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特征,似乎鲁迅远离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似乎鲁迅终其一生都只在做着救国救民的伟大工作,对鲁迅真实形象的如此歪曲自然只会导致人们对其敬而远之。
无可否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但是,鲁迅一生的思想、行为又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特别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如一片汪洋大海,其中既有巨波微澜也有沙石暗礁。
说他伟大,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行为、气质性格就与普通人没有任何相近相通之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正视鲁迅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存在,就不难发现,鲁迅的一生既具有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和坚忍不拔的伟人气质,更不乏困惑、犹疑彷徨、痛苦等普通人常见的精神特征,而且某些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譬如他的过于敏感多疑,即便鲁迅本人也是自认不讳的。
过去以至现在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地突出鲁迅伟大可敬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回避了他平凡可亲的一面;我们往往只注重极力挖掘鲁迅作品中含蕴的启蒙救国等庄重宏大的社会主题,而忽略或回避了其中潜隐的深微而复杂的自我的个人主题,这样呈现给学生的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虽然伟大可敬,同时却也失去了鲜活的感性血肉而令人难以亲近与共鸣。
其实,作为一个具体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鲁迅的伟69 第26卷第3期 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大与平凡是密不可分地相互交融统一于一体的,平凡之中往往含孕着伟大,伟大之处也常常连通着平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即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而言,他俩名为夫妻,实际上却毫无爱情可言,有名无实地共同生活了多年,而鲁迅之所以能够长期忍受如此巨大的精神痛苦,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不忍拂逆母亲的心意,他要做一个孝子,好好保留这个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鲁迅如此遵从母命,恪守孝道,实在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并无大异。
然而,只要透过表面深入细察,还是能够看到鲁迅不同于常人的独特与伟大之处:第一,鲁迅虽然表面上遵奉母命与朱安成婚并共同生活,但那只是限于婚姻形式而并无实质上的夫妻生活内容,在爱情问题上鲁迅并没有真正妥协更没有自我欺骗,他宁肯长年忍受一个盛年男人都会有的那种因欲望和渴求得不到宣泄和满足而造成的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折磨,也不苟且屈服,更没有纳妾嫖娼,而是默默地沉浸于读古书抄古碑中,投身于教书写作中,这种坚韧、决绝的精神道德力量,不仅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即便是同时代的才彦俊杰(如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相形之下也都黯然失色。
第二,正因鲁迅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的沉闷压抑和痛切体验,才使他格外关注和痛恨封建家族礼教制度对人的戕害,禁不住要予以揭露呐喊、抨击,他的许多影响很大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往往都源自于此。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幸的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沉重痛苦却也促成了鲁迅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因为很难想象,如果鲁迅婚姻美满幸福,心情舒畅自在,还会创作出象《狂人日记》《祝福》《孤独者》那样悲愤、凄苦的小说以及象《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那样情思激越、笔力饱满的杂文,他也更不可能创作出象《野草》中那些奇谲阴郁深微难测的散文诗。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深味自己的痛苦不幸却并没有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他反而以此为基点创造出面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说:“他的个人主义是被包装在创作中;惟有靠着创作这个方式,他才能将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借着社会这个大主题引领出来。
”[2](P34)既然如此,教师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就应一方面把握住鲁迅形象中伟大的一面,着力开掘出他表现于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到鲁迅作为生命个体的普通平凡的侧面,努力探清含蕴于其作品中的“个人主义”,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还原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的本来面目,才能使学生在敬仰鲁迅的同时也感到他的平凡可亲,在亲近鲁迅的同时也自然生发出对他的敬仰之情。
遗憾的是,许多年来,我们往往只偏重挖掘鲁迅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而对其中的“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却几无关注,更没能深刻洞察那十分复杂微妙的个性心理与创作心理,这就难免使得鲁迅作品的教学缺乏血肉丰满的感性特色而走向片面单调枯窘。
譬如在对小说集《彷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满足于在鲁迅自题诗句的导引下解读处于“寂寞新文苑”与“平安旧战场”之间的作者社会心态,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努力开掘、寻绎小说中的重大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而几乎完全忽略了充溢个体生命体验的作者的具体生活心态,看不到小说深层渗透着作者生命最深处的情感暗流,因而也就难以充分揭示出小说中极为丰富的多个层面的意义蕴涵,这样也就势必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