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品析表现手法------伏笔、照应与铺垫、悬念品析表现手法------伏笔与铺垫回顾复习表现手法:伏笔铺垫对比照应衬托渲染抑扬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是6分!一.(一)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后文埋伏线索)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二)、找伏笔的方法暗示什么?例子1:《爸爸的花儿落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归纳:上面三句的人物描写为下文家里出事作了多次的暗示,为下文爸爸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例如2:《走一步,再走一步》“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归纳:文中,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都走了,“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此句就为下文“我听到了杰利和父亲的声音!”埋下伏笔,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杰利是回去叫我的父亲去了。
总结一: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例子3:《最后一课》“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归纳:这里的环境描写过程中交代了普鲁士兵的活动,暗示此地已经被德军占领,为后文韩麦尔先生为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埋下了伏笔。
总结二:留意文中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
例子4:《智取生辰纲》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噪!”总结三: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
(三)、总结: 找伏笔方法1.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2.留意文中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
3.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
二铺垫(一).概念: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
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二)、找铺垫的方法衬托什么?例子1:《再塑生命》第3段:“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倒卧仰着的脸上。
我的手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归纳:这是在安妮沙利文老师出场前做了铺垫。
这句话把莎莉文老师比作南方春天,表现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爱以及莎莉文老师对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例子2:《故乡》第二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归纳: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我”的心情的“悲凉”作了铺垫。
总结: A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背景或环境。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例子3:《看望》“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
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归纳: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家里不宽裕,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作铺垫。
幻灯片14衬托什么?例子4:《母亲,我是你儿子》“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
”归纳:交代母亲身体情况不好和母亲顽强能干的性格特点,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爱,为下文妈妈送我等情节发展作铺垫。
幻灯片15例子5:《背影》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
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
接着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这个情节。
归纳:这为“我”表达感激父亲和为自己误解父爱而愧疚的感情作铺垫。
总结: B铺陈式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 渲染气氛, 制造声势, 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例如6:《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昼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归纳: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总结: C反差式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例如7:《我的叔叔于勒》42段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归纳: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同情、怜悯,表现了真诚善良、有同情心,由此进一步衬托突出菲利普夫妇自私、势利冷酷无情。
总结: D衬托式铺垫, 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例子8:《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总结: D衬托式铺垫, 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三)、总结: 找铺垫方法A.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B.铺陈式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C.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D.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三、认知、识别伏笔、铺垫:1、什么是伏笔和铺垫?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伏笔: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铺垫:对下文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2、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用简单的言语作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伏笔是“隐性”的。
铺垫是衬托,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是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引起读者注意。
铺垫是“显性”的。
总结: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伏笔是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下文。
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幻灯片222.从形态上看,铺垫浓墨重彩,语句较多,惟恐读者不见,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伏笔通常比较隐蔽,言语不多,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六、规范答题格式1.伏笔的答题格式:……一句(或一段、一物、一情),表明(或表现、暗示)……,为下文(或一段、一物、一情)……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2.铺垫的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或暗示了,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或情节的发展、人物出场、性格的塑造)等作铺垫。
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照应1.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和预伏往往对应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
又称“照映”、“后应”。
———写作艺术大辞典2.文章和作品结构的基本环节,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
———教师百科辞典3.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
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应上文”。
———中国小说辞典照应的种类1)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扣题照应。
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设疑照应。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照应的种类4)前后照应。
如:心理照应《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里照应了第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