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

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

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

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

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分析密度计。

潜水艇等的工作原理。

四、学生联系生活提问:
若有时间,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对物体浮沉有疑问的问题,并给予解释。

举例:人吸气后沉入水中为何很快会浮起来了?
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但铁皮做成型为何会浮于水面?
宇航员在太空飞船上漂在船仓中,是受到浮力吗?
“为什么人在死海里游泳沉不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