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有答案七年级下册(一)王安石《伤仲永》【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属于②团结③认为……奇特④领着,引着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3、天资聪慧才能渐退泯然众人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答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稍稍宾客..还家..其父()④从先人()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
(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1、①对……感到诧异②写,题上③以宾客之礼想待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3、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4、不一定。
如果仲永本人后来不学习,同样不能成才。
5、提示:删去,则文章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这是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2)利其然:(3)扳:(4)环谒: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
(1)不能称.()前时之闻(2)泯.()然众人矣3、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同县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2、(1)chèn 相当(2)mǐn 消失的样子3、(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4、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丁】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3、B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二)《孙权劝学》【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2、用现代汉语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这篇短文写的故事。
4、仔细阅读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A2、⑴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⑵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事物的变化呢?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4、答答案略。
答题要求:紧扣选文内容,围绕“读书”“学”能“大有所益”即可。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治理)经为博士邪!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
D、及鲁肃过.(到)寻阳。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答:【参考答案】1、B·2、①你说事务繁忙,可谁比得上我呢。
②于是鲁肃拜别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离开。
3、略(三)《口技【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几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2)股:(3)走: (4)奋: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参考答案】1、(1)说出(2)大腿(3)逃跑(4)扬起、举起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C4、不能,因为写宾客的反映是侧面描写,可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若删去,则无此效果。
【乙】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做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饿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能名.其一处也卷卷有爷名.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立有间.C、几欲先走.双兔傍地走.D、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