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受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当下一些经济现象变得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经济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变成了一门“显学”,正在流行。
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先生著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正是应和了这种时代特点,以令人熟悉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当代经济形势为背景,用通晓流畅的语言,生动阐述了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及基本原理,既容易理解又让人备感亲切,非常适合初入门人员阅读。
说实话,我一向是有点惧怕经济学的,总感觉经济理论太深奥,不敢奢而望之,什么边际效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金率、凯恩斯经济理论现象等一窍不通。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经济调控手段也经常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就像滚滚经济浪潮中一片飘零的树叶,被动地随波逐流……
直到有一天,在《青岛财经日报》上无意间浏览到了《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长篇连载,竟一发而不可收,简直像看一部精彩的多幕剧那么上瘾,看完这一幕,总是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下一幕的隆重上演。
最终,经受不住每天刊载一篇的“等待阅读”之苦,一日下班后,匆匆忙忙跑到新华书店把书买下,终得一口气全部阅读完为快。
读完此书,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萦绕心头,原来自己也可以懂点经济,可以如此明了周围的世界。
该书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纵
横捭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幽默中孕育着智慧,使我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同时,该书以完整的经济学框架,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现状,融会古往今来的经典故事,对当下的次贷危机、外汇储备、石油价格、货币和财政政策等都有独特、深入的剖析,引领我们对当前热门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
原来经济学并不遥远、艰涩,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段时间,面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通胀现象,国家调整了银行人民币储蓄贷款利率。
今年内,央行又先后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11月份9天之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为历史罕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说,目前通胀现象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现在的各种调控手段、救市政策都是短期行为,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向长期增长存在的问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读完《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后,自我感觉对国家的经济调控政策及专家说的一席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了这些现象背后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
原来自己也可以用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有关政策出台的背景、预期目的、实施效果了,甚至还可以有点像“经济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问题了。
正如书中所说:“懂点经济学,你对世界的理解层次就会提升。
”
对于国际贸易问题,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贸易顺差情结,认为外汇赚得越多越好。
王福重先生在该书《贸易顺差:吃亏还是占便宜》一章中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中国人出口的大多数是诸如衣服、鞋子、玩具、家电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美国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其它科技含量更高、更赚钱的产品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东西多,也说明我们自己太穷,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却消费不起,要给美国人。
美国人太富裕,自己生产的东西不够消费,还要别人为自己生产东西……中国生产的东西变成了外汇储备,美元贬值,中国人付出辛苦的劳动、稀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赚得的血汗钱在缩水……看来中国人用8亿件衬衣只能换来一架美国飞
机的“残酷”现实中蕴含着多少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汗与无奈!刺痛着多少中国人的神经!“低端制造”包含着多么深远的经济学意义啊!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穷人存钱相当于补贴了富人。
换句话说,中国存钱相当于补贴了美国。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相当于中国的多少财富在悄悄流失啊!
日前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对于林毅夫先生说的这句话,更是信服。
故事说的是:四川成都有位叫汤玉莲的老婆婆于1977年的时候往银行存了400元钱,当时那可是能买下一套房子的巨款!时光如流水,转眼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汤婆婆才想起那存在银行里的400元
钱,去银行去取,费尽周折算得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钱,最后汤婆婆家决定暂不取钱,还不如把这张存单作为文物收藏有价值。
这则看似笑话的故事中蕴含着多少普通百姓的心酸呀!虽然这则故事里面铭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融入了上辈人一分钱掰成两掰花的窘境。
不过,如果我们普通百姓多一些经济学知识、多掌握一些理财技巧,也许这则故事会是另一个版本。
当初的400元钱,如果理财得当,也许会极大地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
可见在当今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懂点经济学原理,明晓一点动荡不安的经济形势,用经济学的观点去关注人生,关注这个世界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