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医学的社会化:指医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需要承担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要把卫生事业当做全社会的公共事业而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
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2.3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1.老年型社会: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
2.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定义: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的帮助。
分类: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3.家庭:婚姻、血缘和法律为基础同定下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功能:生育、生产和消费;抚养和赡养;休息和娱乐;家庭成员的社会化。
4.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
5.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ASHA):偏重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就业率、识字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
ASHA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但也反映人口的社会状态、文化状态、人口变化状态及身体素质状况等方面的人口素质状况,是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1.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涉及物质、制度、观念等诸方面。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2.亚文化(subculture):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的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3.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机制1)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3)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4)自我保健行为,预防服务 5)影响病人角色:非医学专业人员在求医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第九章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在某一特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
2.实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实验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根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可以将人群实验分为临床实验和现场试验。
社会医学的所做的实验研究主要是现场试验研究。
3.社会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方法: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评价研究 4)德尔菲法 5)文献研究步骤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2)制定研究方案(包含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三个方面) 3)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解释结果;4.抽样调查——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这类抽样一般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5.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
其收集资料的过程称为定量调查(问卷调查)6.面对面访谈的优缺点优点: 1)比较灵活,随时纠正和完善被访谈者对问题的回答; 2)可以在文件中列入较为复杂的问题; 3)对调查者文化要求不高 4)问卷回收率高,可以督促被调查者的回答;5)容易控制访谈的环境;缺点:1)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2)对访谈员素质要求高 3)没有匿名保证4)适用范围小7.信访法的优缺点优点:①节省时间和费用,②可避免现场自填时间紧张、时间冲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③有较高的匿名保证,④调查的范围可以很广。
缺点:①缺乏灵活性,②可信度相对较差,③无法控制填写问卷的环境,④问卷的回收率较低,⑤问卷有效率可能较低。
8.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1.开放式问题优点:①可以用于事先不知道答案有几种的情况,②反映回答者之间细微差异,③用于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缺点:①对被访者要求高,②花费时间,③拒答率高,④不易于统计2.封闭式问题优点:①容易填答,②节省时间,③拒答率低,④便于统计分析缺点:①答案不易列全,②无主见者易猜答,③易发生笔误9.问卷的主要类型和一般结构(1)主要类型:自填问卷、访谈问卷(2)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10.答案的设计的种类和错误(1)种类: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2)错误:双重装填、含糊不清、抽象的提问、诱导性提问、敏感性问题。
11.信度(reliability):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
评价手段: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12.效度(validity):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评价方面: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7)卫生服务利用;8)研究医疗保健制度;3.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1)提高服务人群的健康水平;2)提高卫生系统的反应性;3)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4.成本效益分析(CBA):用货币单位来评价卫生服务方案的优劣,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表示。
5.成本效果分析(CEA):卫生资源的投入所得到的利益不能用货币值计量,只能用某种指标,如发病率,休工率等。
6.成本效用分析(CUA):用人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足程度的变化来评价不同卫生方案。
7.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8.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9.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10.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1)疾病频率(度)指标两周患病率=调查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健康者占总人口比(3)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两周卧床率=调查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活动受限率=调查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休工(学)率=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患病天数=调查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11.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1)门诊服务利用: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患者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2)住院服务利用:住院率=调查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12.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 7)行为心理;8)婚姻与家庭;13.卫生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