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山居秋暝PPT优秀课件

高二语文山居秋暝PPT优秀课件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 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 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 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 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 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 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 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 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 韵方面的考虑)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 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 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 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 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 中
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 笔说是“空山” 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 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 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 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 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 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2.律诗
近 体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
七律)。
诗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

排律或长律)。
识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
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

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鉴 赏 指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

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







返回
近 3.绝句(包括古绝和律绝)
体 诗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知 识
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古绝可押仄
鉴 赏
律诗 绝句
七律(如杜甫的《登高》) 五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七绝(如高适的《别董大》) 五绝(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近 1.近体诗
体 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诗 平仄、对仗、用韵
歌等
等都有严格的规
鉴 赏
定,主要有律
指 要
诗和绝句。
返回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 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 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 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3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 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 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背诵指导
2.理清文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时间
、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静景: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愿望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1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声韵),只是不一定
指 要
对仗。
返回
平仄:指汉语的两大类声调(包括发音的高
低、升降、长短)。平声:没有高低升降变 化;仄声:有高低、升降变化
• 古汉语声调(四种):1、平声 、 2、上声 、 3、去声、4、入 声• (熟)源自(生)、 (慎)、 (胜)、
• 元代声调发生变化——“入派三声”
• 普通话声调(四种):1、阴平 2、 阳平 3、上声 4、去 声
• (弟)
(低)、 (敌), (底)、
• 潮州话声调(八种):
• 1阴平、2阴上、3阴去、4阴入、5阳平、 6阳上、7阳去、8阳入
•低



池弟



体 诗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 歌 鉴 赏 指 要
返回
2. 基本要领
近 体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 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 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 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 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P3-2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 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 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 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背诵指导
1.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知 识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
诗 歌
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 (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

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
指 要
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 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返回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小传 再创意象 鉴赏练习
背诵指导 问题探究 名家赏析
返回
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 (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 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 为 “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 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 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 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 右丞集》。
3.14 山居秋暝 课件(粤教版 高中必修三)

学习目标
学海导航

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
2.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返 回 山居秋暝
古代诗歌常识——
分类
古代诗歌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
“歌”“行”“吟”“引”等名称)
近体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