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7届九年级历史4月质量检测试题(一)13. 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军机处内景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14.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
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是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15. “一战后,日本对中国采取了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下列选项中反映“新的高潮”的是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③冲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历史图片能直观地反映历史事件的真貌。
据此回答16~17题。
16. 下列图片从图一、图二到图三,不能反映建国以来A.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B.都实现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都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革 D.深刻的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17.观察下边关于一战的漫画《友谊链》,作者的主要寓意是A.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 B.讽刺意大利的倒戈和投机C.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 D.揭示一战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根源18.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数总数的15%上升到72%。
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第Ⅱ卷(非选择性试题共64分)19.(共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现铁器和牛耕是在时期,时期得到推广。
依据材料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3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间,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①材料二中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分)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②材料三中描述的史实反应出经济格局上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宋代中国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3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分)20.(共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材料二:材料三: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1)依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大西洋时代出现的原因。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4分)(2)从材料二两幅地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与欧洲“疆域”变化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这些信息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世界是平的”指的是?结合以上材料回答,当代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平的世界”?(2分)21.(共12分)某校九年级(3)班同学以“思想解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思想起源】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2分)【发展传播】材料二: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
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
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戊戌思想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3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指出“自由思想已在欧洲发酵”指的是什么?(1分)【思想探索】材料四: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找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3分)材料五: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为此发表长篇社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5)“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3分)历史参考答案 2017.4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13. A 14.A 15.B 16.A 17.D 18.D二、非选择题(共28分)19. (共7分)(1)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分)(2)①变化:江南得到了开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1分)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②变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或经济重心南移)(1分)表现:农业人口超过一亿,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煤的开采世界第一,铜、铁灯金属的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开始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史实正确,符合题意,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3)因素: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20.(共9分)(1)英法荷等大西洋沿岸的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两点2分)美国成为战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中国的通过改革开放;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两点2分)(2)信息:欧洲国家传统边界弱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两点2分)。
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1分)(3)指的是:经济全球化(1分)措施: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与交流等(1分)21.( 共12分)(1)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以民为本: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2分)(2)弊端:反对民族、轻视民权、欲籍保皇以救国。
(1分)解决: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分)(3)“自由思想已在欧洲发酵”指:拿破仑对外战争使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1分)(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探索:①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③正确分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④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即可得2分)(5)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认识:思想解放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思想解放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