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_伏安分析法

第5章_伏安分析法


25.0mL 0.040molo.L-1 KNO3加10.0mL试样,加
81.3
5.0mL 1.7 ×10-3 mol.L-1 Pb2+, 稀释至50.0mL
00:07:33
cM′ CM
δ
id Kc
扩散电流正比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达到极限值,不再 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改变
00:07:33
讨论:比例常数K(尤考维奇常数)
K= 607nD1/2m2/3t 1/6 所以: id=607nD1/2m2/3t 1/6c
n 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 D 反应物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cm2.s-1); m 汞滴速率 (mg.s-1); t 滴汞周期 (s); c 反应物浓度(mmol.L-1)
U外-Ud=iR
注:此式仅当电解时电流密度 不大;溶液充分搅拌,使电极 表面的金属离子CM′与溶液本 体浓度CM相差很小时成立
00:07:33
当电流密度大时:
电极表面周围的金属离 子浓度由于电解反应迅速降 低,搅拌不充分,溶液本体 的金属离子来不及扩散到电 极表面补充,使得CM′>CM
E E RT ln cM nF
00:07:33
3.标准加入法 当须准确分析个别试样时,常采用标准加入法。
h KCx
H K (Vcx Vscs ) V VS
cx
H
(V
csVs hx Vs )
hxV
00:07:33
测量波高的方法:两切线与三切线法
00:07:33
5.3 半波电位 — 极谱定性分析原理
极谱波方程式—描述极谱波上电流与电位之间关系。
0.059 lg (id )a ia
n
ia
氧化波方程
式中:具有下标c的电流表示还原电流; 具有下标a的电流表示氧化电流
00:07:33
若电极上还原态不生成汞齐,溶液中既有氧 化态又有还原态,电位与电流的关系可以用相似 的办法得到:综合波方程
Ede E1/ 2
0.059 lg (id )c i n i (id )a
② 在碱性溶液中加入Na2SO3,在微酸 性溶液中通入抗坏血酸去还原氧;
③ 在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2CO3 、 Fe粉去还原氧。
00:07:33
5、 氢波
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汞电极上有极大的超电势, 以保证酸性溶液中在-1.2~-1.4V电位区间内不发生 氢还原反应,在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超电势甚至 还可以达到-2.1V
00:07:33
4.极谱分析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是为了 消除下列哪种干扰电流? ( )
A 极谱极大电流 B 迁移电流 C 残余电流 D 残留氧的还原电流
00:07:33
5.在经典极谱法中, 极谱图上会出现电流峰, 这个现 象在极谱中称为___,它是由于滴汞表面的____不均, 致使表面运动导致电极表面溶液产生___,使还原物质 增多。此干扰电流可加入___消除。
lg(
AkB BkA

id
i) i
(6)
00:07:33
在一定的底液和实验条件下,E , A, B , kA及kB
都是常数,它们可合并为常数E'
Ede
E'
0.059 nlg源自idii(7)
E' E 0.059 AkB n BkA
当i
1 2
id时,响应的电位称为半波电位E1/ 2
:
lg id i 0 i
扩散速率与溶液本体浓度有关,可根据极限电流测 定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00:07:33
使用微铂电极的弊端
1.表面不能保持新鲜状态,不能保证良好的重现性 2.测量扩散电流时,电流值不是恒定,而是随测量 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3.进行新的测量时需要重新搅动溶液破坏原来电极 表面的扩散层,难以用简单一起连续记录极谱图
00:07:33
5.5 极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优点: 灵敏度高: 10-2 ~ 10-4mol.L-1 相对误差小: ±2% 无须分离同时测定4 ~ 5个微量组分 分析所用试样量很少 分析速度相对较快,重现性好 应用范围广
00:07:33
经典 极谱分析的缺点:
速度慢 方法灵敏度低 抗共存物质前波干扰的能力差 电位分辨能力差,ΔE1/2 ≥100mV
i kA (cA cA' )
(3)
(3)-(2)合并得:
cA'
id i kA
(4)
00:07:33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还原产物的浓度与通过电 解池的电流成正比,令比例常数为1/kB则:
cB'
i kB
(5)
将(4)和(5)代入
E
EO
0.059 n
lg
AcA' BcB'
得:
Ede
EO
0.059 n
00:07:33
2.在极谱分析中, 通氮气除氧后, 需静置溶液半 分钟, 其目的是 ( )
A 防止在溶液中产生对流传质 B 有利于在电极表面建立扩散层 C 使溶解的气体逸出溶液 D 使汞滴周期恒定
3.迁移电流来源于
()
A 电极表面双电层的充电过程
B 底液中的杂质的电极反应
C 电极表面离子的扩散
D 电解池中两电极间产生的库仑力
由于金属离子浓度的降低,电极电位偏离原来的平衡 电位发生极化现象
00:07:33
改变条件以利用浓差极化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以微铂电极代替原来具有较 大面积的铂片电极,电解时不搅 拌溶液
电流不再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 增加,而受Cd2+从溶液本体扩散到 达电极表面的速率所控制,达到一 个极限值,称为极限电流
化——去极化电极。 ★ 溶液静止,不搅动。 ★ 电解液被测离子浓度不太大,小于10-2 mol/L
特殊的目的何在?
使电解过程处于浓差极化状态 传质过程由浓差扩散所控制,获得极谱波
00:07:33
二、极谱分析过程和极谱波
绘制电流-电压曲线。
U = ( ESCE -Ede ) + i R
U = ESCE - Ede = -Ede( vs. SCE)
00:07:33
2. 迁移电流
产生的原因: 由于带电荷的被测离
子(或带极性的分子)在 静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到 电极表面所形成的电流。
消除方法: 加入强电解质。
00:07:33
3.极谱极大
产生的原因:汞滴上电荷分布均引起汞滴表面张力 不均匀,产生的切向运动会搅动附近溶液,加速扩 散和还原形成极大电流。 消除方法:表面活性剂。
00:07:33
代入式(7)中得:
E1/ 2
E'
E
0.059 n
AkB BkA
E1/2在一定底液及试验条件下为常数,与浓度无关, 可作为定性分析依据
00:07:33
将E1/2代替E′,代入式(7)中得到极谱波方程:
Ede E1/ 2
0.059 lg (id )c ic
n
ic
还原波方程
Ede E1/ 2
6.在极谱分析中为了建立浓差极化, 要求极化电极 ___, 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____, 溶液____搅拌。
00:07:33
7. 用下列数据计算试样中铅的质量浓度,以 mg.L-1表示.
溶液
25.0mL 0.040mol.L-1KNO3稀释至50.0mL
在-0.65V测 得电流/mA
12.4
25.0mL 0.040mol.L-1KNO3加10.0mL试样溶液,稀释 58.9 至50.0mL
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
A+ ne- = B
E
EO
0.059 n
lg
AcA' B cB'
(1)
注: cA′和cA分别代表A在滴汞电极表面和在溶液中 的浓度; cB′可还原离子在滴汞电极表面的浓度
00:07:33
由扩散电流公式:
- id = kA cA
(2)
在未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前, cAe不等于零;则
00:07:33
5.2 扩散电流方程式 — 定量分析基础
b 金属离子在滴汞电极上的反应:
M n+ + ne- +Hg
E
E
RT nF
ln
cM'
M(Hg)
00:07:33

c x
)电极表面
cM
cM'
电解电流受电极表面金属离 子的扩散速率所控制
i K (cM cM' )
外加电压继续增加,cM′趋向于0
hs = KCs hx = KCx
当实验条件一致时,可得:
cx
cs hx hs
* 必须保证底液组成、温度、毛细管、汞柱 高度完全一致。
00:07:33
2.校正曲线法(标准曲线法)
先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分别作极谱图 ,得到极限扩散电流值h,作h ~ C 图,或线 性回归方程,由hx得到Cx 。
分析大量同一类的试样时,采用校正曲 线法较为方便。
00:07:33
讨论:影响id的因素
①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 如离子淌度、离子强度、溶液粘度、介电常数 、温度等。
② 影响滴汞速度m与滴汞周期t的因素: 如汞柱高度、毛细管粗细、电极电位等
如果温度、底液及毛细管特性不变,则:
id与c成正比 —— 极谱定量分析基础
00:07:33
极谱定量方法
1.直接比较法
极谱分析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电 解分析。
00:07:33
一、电解池的伏安行为
当外加电压U外达到的Cd2+分解电 压Ud时,电解池内会发生如下的氧化 还原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