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煜词中的孤独情感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他选择了用自己一颗孤独坚强的心默默发出呐喊,用真实的笔触写下极具自然率真的词作,他的这种以真情入词使得其词溶入了真实感情与人生体验,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个性,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孤独情感真情入词审美价值
在整个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在词的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当推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自号钟隐,他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
李煜极具才情,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而最受后人推崇的无疑是他在词的创作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成就。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立国,南唐国运势如垒卵,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渡过了十几年醉生梦死的生活。
宋灭南唐后,他被俘到汴京,两年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全力以词抒写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随着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的词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不论是其前期词作中的深情绮丽还是后期词作中离愁别恨,都蕴含着一种深刻感人的孤独情感。
一、情感缺失的孤独
李煜作为一代君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宫中沉溺声色的豪奢生活深有体验,一般说来这种优游度日的生活是享乐型的“众乐乐”的典范,是没有忧愁与孤独的。
然而他得词作中常描写在欢歌宴饮、相思情爱后透露出内心的忧虑与孤独。
结合李煜的身世,首先我们从他的词中感受到其深沉的孤独忧思:如“眼色
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又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常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作者对宴罢宾散后场面的描写,落花满地,杯盘狼藉,使人感到强烈的失落怅惘,与刚才的盛筵相比,越发显得凄凉孤寂。
”又如: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浙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长穷!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作者开篇就指出所写为庭空客散之后的情景,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清,寂廖的氛围中,与作者此时孤独的心态密合。
而以欢宴为背景的客散之景更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二、生命意识的孤独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得到了很多也是去了很多,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刻骨铭心的孤寂。
偏安江南十五年的李煜刚开始时还有心改革国家,但不久因国家积弊难返、群臣怠弛和胥吏为奸而无力回天。
李煜面对的忧患,就常常令他在词中深化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情怀。
而这种情怀贯穿于他全部生命的始终。
首先在他对宇宙自然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赋予了词作孤独寂寥的生命意识,如“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修竹低垂孤鹤舞,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衰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陈廷焯云:低徊留恋,宛转可怜,伤心雨,不忍卒读(《别调集》卷一)再看“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词中看似闲亭信步,实际上“闲”使他忧患重重。
所谓闲愁,是他在苟且偏安之时,预感到家国不幸将要降临,却无能为力,只能空虚、寂寞地虚度光阴的情感体现。
其次,疏于治国的李煜,为了排解精神上的苦闷,在“生平喜耽佛学”的基础上更加佞佛逃禅,在佛学的世界里逃避现实,做着向往隐士的孤独清梦。
如“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开元乐》)据苏轼引此跋云:“李主好书神仙腾遁之词,岂非遭罹多故,欲脱世纲而不得者耶?”(见《苏东坡全集》)又李煜字号钟隐,憧憬终身遁隐钟山,撑一叶扁舟,浪迹江河,过恬然自乐的生活,他的两首《渔父》直抒胸臆,表现其内心的真性情。
他只能在词中抒发这种向往,这种真情,独自体会作为帝王的现实与美好理想格格不入的落寞。
三、山河破碎的孤独
在李煜入宋后,他蒙受着“家国俱亡”的奇耻大辱,他只得在孤独中品位忧患,在忧患中加深着孤独。
首先在国家危难时有着至亲生离的孤独:如“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以及“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等词作都写出了思念弟弟从善的真情实意。
对于山河破碎的孤独后主更是感慨万千,如“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黄昇云:“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花庵词选》卷一)。
后主抒发内心孤独情感的方式还通过重温过去的美好来实现,如“闲梦远,南国正方春。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愈陛云曰:“‘车水马龙’尤为传送,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凄,相形而益见。
”(《南唐二主词辑评述》)还通过痛心疾首的呼喊,如“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更多的是通过故国之残梦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孤独: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
梦作为李煜的思想情感的依托,抒发了后主在面对现实的折磨时,在长久的孤寂与失落中更加软弱和无奈的真挚情感。
通过对李煜词中孤独情感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煜是个纯情的词人,王国维认为“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陈廷焯认为,“李后主晏叔原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
”(《白雨斋词话》卷七)。
李煜以真情入词,以自己一颗孤独的心默默地反抗现实的无奈,写出了极具艺术魅力的词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连文娟(1988.01-),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