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1978-2006*南京大学商学院钱海燕杨忠摘要:本文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对1978-2006年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126篇论文和近30年中国国际化实践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推论出目前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在及时性和前瞻性等方面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有待商榷,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殊道路。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文献评估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目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近30年。
这30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30年。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国际背景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取得了迅速发展。
同时也有不少应吸取的教训,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国际化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向国际化,即通常所说的“请进来”,主要指进口、购买专利技术和引进外资等;另一个是外向国际化,就是“走出去”,主要是指企业的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张伟、刘蔚、黎正忠,2006)。
本文所探讨的国际化,重点是指“走出去”。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海默对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研究,经过70、80年代的蓬勃发展后,已形成了很多派别。
基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主要的理论框架(Coviello&McAuley,1999):直接投资理论、阶段模型、网络视角。
直接投资理论源于经济学派,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业贸易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国际化时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经济交易费用的大小。
阶段模型源于行为学派,是一个较为动态的国际化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逐步而渐进展开的,从出口到直接投资,从心理距离“近”的市场到“远”的国家,从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
网络视角源于关系学派,强调企业要加强和管理其在国际网络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更依赖于其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组织间和个人间的各种关系。
为了今后更有效地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弄清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处于怎样的阶段,到达了何种程度;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关系如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是怎样的。
这两个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答案将有助于寻找到未来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选择参照国内外学者多采用的结构性分析方法(Coviello&McAuley,1999;许德音、周长辉,2004;Shah&Goldstein,2006),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一次基于文献的评估,并将其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发展情况相比较,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27203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企业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研究”项目。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钱海燕: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电子信箱:qianhy@。
--121二、研究方法1.期刊选择与时间范围EBSCO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外文文献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很少,关于中国国际化、FDI (对外直接投资)甚至贸易出口的300多篇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且多数是研究国外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开放政策的影响等。
只有2篇文章讨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提供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总体信息。
因此本研究决定将重点放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上,通过CNKI数据库搜索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并进行分析。
搜索的期刊选择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权威期刊,共计14种①。
时间范围的设定为从1978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此范围内共找到与国际化相关的论文797篇。
2.论文样本的选取与分析框架的建立按照以下标准对这797篇论文进行了人工筛选,(1)研究的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并限定其母公司注册地在中国大陆;(2)研究须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探讨国际化问题,而非国家或国际宏观发展的角度;(3)研究的重点是外向国际化。
依此标准排除了一些论文,例如只研究国家直接投资宏观政策、纯贸易问题、国际跨国公司理论、其它国家企业国际化模式等等。
保留了从企业层面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论文,包括那些只是在最后提到国际化理论或其它国家的国际化实践对中国企业的某些具体启示的论文,另外大陆企业国际化的地点选在香港的情况也在研究范围之内。
经过筛选之后,最终留下126篇论文作为文献分析的对象。
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基于文献的评估,在国内尚无先例,因此选取了国外相关的研究作为建立评估框架的参照,并根据本研究的主题进行设计,最终采用一个5个维度的框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评估,这5个维度分别是:“理论框架”、“行业”、“规模”、“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
3.实践数据的来源和对比分析的程序用出口额和FDI来测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Fujita&Hu,2001),由于要研究的是外向国际化,因此这里的FDI主要是指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向FDI)。
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由于2004年及以前的《公报》中没有登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因此使用中国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
首先采用折线图、一元回归、预测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情况的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对比,判断其相关程度,并着重分析变动异常的几个年份;最后指出理论研究对国际化实践的指导意义,及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1.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结构化评估(1)理论框架如表1所总结的,3种国际化理论都能够在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论文中找到。
运用FDI理论的最多,总共有91篇论文,其中单独运用FDI理论的就有49篇,说明该理论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阶段模型,共有54篇论文提到,不过将该理论与FDI和网络视角综合运用的比较多(37篇),阐述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或策略时,多数论文认为应遵循渐进式的道路。
最近6年(2001-2006)有20篇论文运用了网络视角,占到了涉及该理论的总论文数(40篇)的一半,而--1222000年及以前的20篇论文则多数是在研究综合商社、大企业联盟或跨国兼并时提及对涉外网络的运用,可见运用网络视角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进行研究是近来的趋势,但是专门以其为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只有6篇。
而综合使用三个理论的论文最少,仅5篇,且其中只有一篇是真正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行分析,其余4篇是用其研究了国际上企业国际化模式后,谈到对中国的启示,这表明在中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理论的综合运用有所欠缺。
(2)企业所处行业行业分类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公报中的行业分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社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教和文化、以及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
同时将其中一些理论研究中经常涉及的行业单独列出,如外贸企业、高薪技术产业、制造业等。
统计发现虽然很多行业都被涉及,然而明确指出研究行业的却很少。
126篇论文中有54篇论文没有描述研究行业,25篇论文综合研究了很多行业,即没有限定研究行业的论文占到了60%以上。
25篇综合研究的论文中有23篇发表在2000年及以前,多数是研究中国的国际化是否应采取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或以大企业集团的形式走向世界,因此涉及多个行业也情有可原。
而在54篇未清楚描述行业的论文中,实际上有14篇研究的是工业制造业,加上20篇明确研究制造行业的论文,即有近30%的论文研究的是制造业,这与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及国际化中所占的地位是相符的。
余下的研究还有外贸行业(都在2000年以前)、金融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等,不过数量都不多。
总的来说对行业的研究与它们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地位是相关的,但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特点不同,国际化模式也会存在差别,所以应该在研究中明确设定所研究的大的行业范围(如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等),理论研究才能更具有实际意义(3)企业规模126篇论文中有81篇未明确指明研究企业的规模,8篇则既论及大型企业又谈到中小企业,只有37篇论文指明了所研究企业的规模,其中30篇为大型企业,7篇为中小企业。
规模虽然不会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障碍,但却是在探讨国际化时一个重要的区分指标,因此比较深入的研究一定要指明研究企业的规模大小。
在中国的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多数研究的是大型企业。
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以及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219463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中,中小企业实现的销售额占到了60%;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0%左右由中小制造业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中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
而中国近30年中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论文只有7篇,加上一些研究地区企业国际化的论文(如广东地区、浙江地区)提及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总共也只有10篇左右,虽然2000年以后的有8篇,占了绝大多数,说明中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但这些凤毛麟角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4)研究方法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标准划分研究方法,126篇论文以非实证研究为主(116篇),其中少部分有一些数据支持,大多数是理论上的探讨,包括14篇案例分析。
在10篇实证分析的论文(发表于2000-2006年)中,9篇运用的分析工具是一般统计描述,只有1篇运用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而10篇论文采用的都是截面数据。
实际上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与对其它企业行为的研究一样,都需要规范性的研究,也需要实证性的研究,而以上数据说明,虽然目前对实证研究越来越重视,但还远远不够,在数据收集和具体研究方法上都应有所突破。
表1理论框架运用对比123--(5)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结论研究的结论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企业国际化所应该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因而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走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开展国际经营(赵昌文、毛道维,2000;陈飞翔,1995等);但是不少学者还是注意到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显得不足,因而提出中国企业应该加强研发,努力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更多的联合和合作,来增强所有权优势(陈劲、吴沧澜、景劲松,2004;刘志彪,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