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工商(1)班陈茹0916101029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中。
这其中有避开贸易壁垒的考虑,有拓宽国际市场的战略要求,有获得战略性资源的需求,有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知识技能等不同的战略目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加大了海外投资的不法与力度,其中有成功更有失误。
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关系到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成功与否。
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启示,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之处。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现代企业国际化理论概述,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侧重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MIV扩张战略模式。
第三部分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和行业竞争状况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阐述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
第五部分是启示与反思。
一、现代企业国际化理论概述1.1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形式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它包括跨国经营(经营范围只是几个国家)、多国经营(此种战略侧重于产品和营销定制化以适应不同国家的需求)、全球化经营(经营范围为全球)等不同的形式。
而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逐步从国际贸易向国际投资、从南南合作向南北合作、从仅对单一国家投资到逐渐对多个国家进行投资的跨国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有进出口贸易、特许经营、合资企业、并购、战略联盟等。
1.2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国际化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的结合。
1.2.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几个阶段。
但通观比较优势理论之后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受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甚至一些理论就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与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2*2*1模型(2国、2种产品、1种生产要素)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其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出口和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的进口,来增加自身的福利。
在该理论中,发生国际贸易的关键在于比较,即不同商品的相对成本比较,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流向都取决于每种最终产品的机会成本。
1.2.2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贸易行为,而企业的国际化却有多种形式,并不是只有贸易。
所以,国际贸易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国际化的全部内容。
此外,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及其企业为研究对象,未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而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则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发生原因,同时还支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形式、动因的区别。
(1)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国际化企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比较优势:①低收入国家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的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这种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产品,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③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广告支出较少。
(2)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
这个过程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一个主动创新的过程。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维尔和托伦蒂洛认为:①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并最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
②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决定因素,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③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
④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与组织能力来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4)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用人均GDP总值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流量的差额代表该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经济发展阶段:①400美元以下。
②400~2500美元。
③2500~美元。
④4000美元以上。
二、MIV 扩张战略模式2.1 MIV 扩张战略模式简介约翰森等人在1977年在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化渐进论,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表现为:①企业市场范围扩张的地理顺序,遵循“先近后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即当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②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表现为“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的策略,即纯国内经营→简介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海外建厂。
现实中,中国企业大都遵循了渐进式的国际化思维。
从企业视角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模式必须得从当地市场环境、行业特征、企业自身能力等几方面来考虑。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近30年来中国企业大都遵循了M-I-V 式的扩张战略模式,即市场节奏型扩张战略( MRES:strategy of market rhythmical expansion )、产业链延伸战略( ICES :strategy of industry-chains extension )、价值链递进战略( VCES :stragy of value-chains evolvement )(如图1)。
2.1.1 MRES 战略对于缺乏技术、品牌和规模等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说,只能从地域相邻、政治和文化相似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在这种相对熟悉、文化认同程度较高的他国市场图1 MIV 扩张战略模式中开始国际化之旅,可发挥自身的适应性技术、低成本制造等比较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从一开始就与知名跨国公司短兵相接,有利于提高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和国际化只是的积累,而后再逐渐外围扩张,最后达到全球化经营的目的。
2.1.2 ICES战略在国际化实践中,ICES战略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特别适合于那些资源行业和资源依赖性强的企业,常采取投资式和契约式的市场进入策略,如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管理合同等经营方式。
对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缺乏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其在产业链上优势环节的空间布局(如一体化战略等),进入目标国同类企业的劣势环节的互补,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弥补其劣势环节,从而建立和巩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2.1.3 VCES战略在国际化经营实践中,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一般先从产品/服务输出开始,历经技术输出、资本输出,最终发展到品牌输出、文化输出的高级阶段。
如果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来看,首先应是企业的市场销售活动和采购行为跨越国界,接着是生产制造的国际化,然后才是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组织管理的国际化,最后企业的所有价值链活动基本全球化。
即企业国际化的是指是各价值链环节逐渐跨国界布局的问题,将这种国际化扩张的过程称之为价值链递进战略(VCES模式)。
实施该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一般采取新建投资、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经营等市场进入策略。
2.2MIV扩张战略模式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不同于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因为它是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
决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国际化动因、所处行业状况、市场风险、政治因素等。
一般来说,企业最先也是考虑得最多的是其自身特质条件和东道国区位条件这两个因素。
约翰森等人通过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组合,得到以下一个矩阵图:Ⅰ国内经营阶段:原因在于①企业国际竞争劣势明显,且缺乏比较优势②目标国的现实区位条件也不利于企业在该国或地区进行投资。
此时企业只能在国内经营,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展开竞争,逐步积累国际市场知识和经验,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
II 价值链递进战略:当企业价值链某环节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目标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区位条件也较好时,具有国际化取向的企业科采取VCES 模式。
Ⅲ产业链延伸战略:当企业其他方面比较优势不甚明显,而资本实力雄厚且具有强烈的国家化取向时,企业就可以有选择地在那些具备良好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自然资源、人力成本低、市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ICES 式的国际化扩张。
Ⅳ市场节奏型扩张战略:当企业国家化只是和经验明显不足,但目标市场同类企业相比,在制造、小规模技术或成本方面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时,企业就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MRES 模式。
强 企业自身优势 弱 II 价值链递Ⅲ产业链延伸战略不利 东道国区位条件 有利Ⅳ市场节奏Ⅰ国内经营图2 国际化战略决策模型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介绍3.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成立于1988年,产品和服务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
1996年实施国际化战略,其产品与服务现应用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服务超过10亿用户。
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
2007年,华为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72%,从这个指标评价,华为是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
3.2华为国际化过程①初涉国际市场(1996-1999)华为国际市场开拓开始于1996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
华为产品打入香港市话网,开通了许多国内未开的业务,使华为大型交换机进军国际电信市场迈进了第一步。
随后,华为开始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重点是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
但这一阶段华为海外市场业绩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8月,华为才迎来了海外市场销售零的突破,该年度华为海外销售额为0.5亿美元。
②深化拓展阶段(1999-2001)突破之后的华为,加大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
华为不断利用博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争取国际化话语权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电信标准的起草和指定工作,既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奠定其行业内的主导地位,同时又会带来商机。
另一方面,也要“请进来”,请客户来中国餐馆,考察华为,让客户了解华为,消除海外客户在合作方面的障碍或排斥心理。
经过1999年到2001年的艰苦努力,华为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慢慢地拓开了,海外销售收入增长态势良好,2001年,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