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诗300首

禅诗300首

★景纯(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

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

绝句(二首)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

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

※※※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赏析】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

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

诸刹皆敬爱之。

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

”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

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

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

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

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

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

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

★元照(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

浙江余杭人。

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白云庵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赏析】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

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

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

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

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

至此,则诗中着力描写白云之美的用意已历历彰明。

表现云庵的诗句在禅诗中可谓俯首皆可拾。

下面试举数例,以一阅禅者的风采:宋僧显万的《庵中自题》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诗,广为时人传诵:“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一句“老僧半间云半间”,将云视做至友,其拟人之笔可谓精绝;而一句“回头方羡老僧闲”,则将僧人的安闲意趣擎举而出。

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顶上》为:“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晚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大有异趣同工之妙。

南宋诗僧仲皎的《归云亭》,则写得清丽灵动:“一丛飞出岫,舒卷意何长。

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

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

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

”好一个“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天衣无缝地将佛禅之意纳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谓难得的玑璧之作。

元僧原妙的《云庵》,则表现了一位山人爱云候云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浓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

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

”其“或淡或浓”与“半舒半卷”句,辞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蕴禅理。

至于明人周权《山中云》中的佳句“空山有白云,雅与高人约”,则将白云高雅的风致毕现得一览无余。

清诗人殷如梅之《宿中白云》诗,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闲风采作了诗意的点染:“布衾纸帐夜初寒,禅室幽闲梦亦安。

不听松风床下响,那知身在白云端。

”★奉忠(生卒年不详)四川僧人。

《冷斋夜话》栽其生性豪爽,善饮,与时人章子厚友善。

夏云如峰如火复如绵,飞过微阴落槛前。

大地生灵干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

【赏析】这首描写夏云的诗表现了一位佛子慈悲为怀、普济天下的爱心。

首句一口气以三个比喻精到地描摹了夏云的变幻多姿,字里行中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滞重。

夏云时如山峰般险峻,如猛火般冲荡,或如绢如绵点火即燃。

即使有时洒下一片微阴,也不见得有一丝雨意。

大地上已是饿殍遍野,饥渴难当,你何时才真正普降甘霖,拯救天下苍生呢?!无独有偶,抱有一颗济世佛心的诗人白居易也作有一首《岭上云》,表现了同样救济天下人的慈悲之心:“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有朋(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福建人。

有《螺江集》传世。

天开岩栖霞山后峰,天开一岩秀。

中有坐禅人,形容竹柏瘦。

饥餐岩上松,渴饮岩下溜。

爱步岩室前,白云起孤岫。

【赏析】这是一幅岩中坐禅人的白描图。

首联描写天开岩的奇秀。

颔联描写坐禅人的仙风道骨,形容枯奇。

颈联描写坐禅人安于禅定的生活。

他不食人间烟火,猿猱为伍,橡栗充食。

人不堪其苦,禅者则不改其乐。

他端坐岩中,没有任何私欲,抱持的是一颗竹柏般的净心。

正因为他超尘脱俗,才有喜欢在岩前独步的闲适,才有陶恋于孤岫白云的高士情致,如同自由自在的神仙一般。

诗题为“山岩”,然全诗实写坐禅僧,表现的是对僧人崇高的礼赞。

“实快活,无羁绊,万两黄金终不换”,这一诗偈正是本诗中僧人心境的写照。

元僧释英的《径山夜坐闻钟》写闻钟的老僧,自有一种清凛的禅趣:“凉气生毛骨,天高露满空。

二三十年事,一百八声钟。

绝顶人不到,此心谁与同。

凭阑发孤啸,宿鸟起长松。

”元明之际高僧清进的《漫兴》同为表现坐禅入境界之诗,却一扫枯寂之意,而恣肆汪洋,一发而不可收,与《天开岩》的静寂相比表现了狂禅之风。

诗云:“困来高枕卧昆仑,觉后凌风到海门。

信手挽回推日毂,转身挨倒洗头盆。

山川也作红尘化,富贵徒留青冢存。

好在黄眉脱牙叟,且同花下醉芳樽。

★克勤(1063—1135)宋临济宗禅师。

彭州(今四川彭县)人。

出家受具足戒后,谒五祖山临济宗杨岐派法演禅师,得蒙印证并嗣其法。

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称“演门二勤一远”。

于成都昭觉寺传法。

赐号圆悟禅师。

所着《碧岩录》,自宋以来列为“禅门第一书”。

投机偈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扶醉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见道诗。

圆悟克勤为五祖法演侍者时,一次一位官员来访,法演问他:“你读过小艳诗吗?其中的‘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识得声’当如何领会?”官人只是“诺诺”而已。

克勤亦不得其解。

当他走出方丈,忽见一只红冠大公鸡高啼着飞上高墙,于是心有领会,作了如上诗偈。

首二句描写豪家子弟热衷于歌舞醉酒,其实是以少年比喻参禅之人。

金鸭浮香、锦绣帏帐、笙歌扶醉,比喻色界的纷繁与喧嚣。

而修禅者只有超越这一声色界,去除妄念,方能证悟自性,回归本心。

不过这一段扶醉而归的风流韵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与少年一起“风流”的佳人才能知晓,是不能说与他人的。

即所谓禅境只能自知,不能言说。

全诗满布绮语,彩曲纷呈,却深意蕴藉,不愧为锦绣之作。

★守珣(1064—1134)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师。

安吉(今属浙江)人。

佛鉴慧勤禅师法嗣,亦深得圆悟克勤禅师赏识,世称佛灯禅师。

终日看天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便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赏析】这是一首开悟诗。

守殉是借灵云的桃花悟道诗而开悟的。

《水浒传》中的英雄们是“一路看天不低头”,而这位禅门英雄却是“终日看天不举头”,为何?首句中的“天”即天道,即佛性,因为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睹的,故衲子修禅时不用举头即可见道。

当桃花烂漫,佛性大全显现时抬头便可明心见道。

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与牢关,即修道、悟道、无所谓修与悟的彻悟三种境界。

一旦证悟到大自在的境界,任你再有遮天大网,也是瞒人不得的。

见花而悟道,实在是禅宗里的一桩盛事。

在灯史中,有不少衲子是见桃花悟道的。

试看下面二偈:“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这是宋代临济宗黄龙派传人觉海因主开悟诗。

“三台”指唐代官吏们处理政事之府衙。

“舞三台”比喻治理国家大政的自在境界,是开悟的代名词。

“二月春庭雨寂时,小桃红绽两三枝。

红白争艳人尽见,因甚灵云独不疑。

”这首《二★居说(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师。

有省偈二十余年用意猜,几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来是秀才。

【赏析】居说是一位苦参而悟的沙门。

这首见道偈浅白易懂,意趣盎然,将悟禅的经历叙述得情趣跃然纸上。

二十余年他用心参禅,可是连初关都过不了,令他几度心灰意冷。

正当他把一切都放下,彻底地失望时,却巧逢知己,颖悟了那个路人皆知的大真理:大诗人李白原来也是一位秀才嘛!宗门中有不少如此浅白有趣的禅诗。

宋僧野轩遵咏临济三顿棒,公案有偈云:“睡眼三番打不开,忽然狂蹶吼如雷。

君看马带红缨绂,只是去年曾秀才。

”状元原来也作过秀才,只不过如今他终于金榜题名罢了。

如璧禅师的侍僧如琳,一日打木鱼而悟道。

其悟道偈曰:“木鱼元来无肚肠,声声唤我出镬汤。

佛法元来无多子,王婆头上戴丁香。

”宋人郑清之(1176—1251)的《咏茄》寓理于趣,令人回味:“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

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

”元人耶律楚材(1190—1244)的一首《梦中偶得》也深得禅诗妙趣:“昔年钩隐索幽奇,只向纵横枝上觅。

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来八十一。

”“李白元来是秀才”、“只是去年曾秀才”、“王婆头上戴丁香”、“入口原来总一般”、“九九元来八十一”讲的道理皆为:“处处逢头路,头头是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更思量”。

(宋僧本如《呈法智大师》)月》为宋僧法云所咏,表达对见花悟道的称许。

★如璧(1065—1129)字德操,号饶节,抚州(今江西临川)人。

曾为丞相曾布门客,因论新法不和,遂离去。

38岁时听闻智海禅师说法而悟,后出家。

挂锡灵隐寺,晚主襄阳天宁寺,道号倚松老人。

诗入江西派,陆游称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

刘克庄《后村诗话》称“如璧诗,轻快似谢无逸”。

着有《倚松老人集》。

戏汪信民教授汪侯思家每不寐,颠倒裳衣中夜起。

岂作蓐食窘童奴,颇复打门搅邻里。

凉风萧萧月在亭,老夫醉着呼不醒。

山童奔走奉嘉宾,铜瓶汲井天未明。

【赏析】本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友人汪信民教授思家心切时的种种举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僧与友人间亲密的情谊。

汪侯思念故里时总是夜难成眠,有时半夜起床竟性急地穿错了衣裤。

不过他知道思念归思念,回乡的夙愿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他没有催醒书童连夜起床赶路,也没有敲门打搅邻里的不雅之举。

然而,那回乡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他唯一排解的方法便是找友人如璧聊叙衷曲。

夜半时分,凉风习习,明月朗照,他来到诗人的居处,可气的是诗人酣醉如泥,千呼万唤总是不醒。

幸好有童子起身接待,去井边打水煮茶,其时天尚未明。

一个是思家难寐、半夜奔走,一个却大醉不醒、安然长睡,对比鲜明,极妙地表现了诗题中的“戏”字,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一个有欲之人与一个无欲之人的明显区别。

寄吕居仁向来相约济时功,大似频迦饷远空。

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

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双颊红。

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

【赏析】这是一首寄友言志诗。

首联写二人志投意合,抱定匡济天下之志,誓如长啼不止的神鸟般奉献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