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
五.羔羊痢疾Biblioteka 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有时C、D型
也可致病。特征为剧烈腹泻,出血性溃
疡性肠炎。死亡率极高。
(一)诊断要点
1.七天龄以内的羔羊,2~3天龄最易感,7天龄 以上少发病。
2.体质弱的母羊,产羔气温低,保暖不良,饥 饱不均是诱因。
3.水样稀粪,黄、灰、绿色,带气泡、黏液、 血液,有恶臭。有的病畜可出现神经症状,几 小时或十几小时死亡。
磺胺类等预防药物。
三.羊猝击(c型魏氏梭菌)
特征: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小肠炎。 (一)诊断要点: 1.幼羊.1~2岁或年轻羊发病最多。冬季在低洼、沼
泽地区常呈地方流行性。 2.病程极短促、掉群、卧地、腹泻、衰弱、痉挛,
数小时内死亡。主要是毒素侵害,神经元发生休克 所致。 3.十二指肠严重充血、糜烂、溃疡,胸腹腔和心包 大量积液。 4.C型魏氏梭菌在小肠内繁殖,产生贝塔毒素引起; 取脾脏分离培养。鉴定。 (二)防制措施: 同快疫,肠毒血症。
四.羊黑疫
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B型诺维氏 梭菌病。特征为尸体、皮肤呈暗黑色, 肝实质坏死,黄色坏死灶周围有血带, 切面成半圆形。
(一)诊断要点
1.一岁以上绵羊,2~4岁发病最多,山羊也可 感染,羔羊不发病,豚鼠最敏感。
2.主要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地方或肝脏受损 而发生,多发于夏秋季节。
3.回肠某些部位急性发炎,肺出血水肿, 死后肾脏易软化。
4.病原为D型魏氏梭菌,在动物体内形成 夹膜,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取肝、肾、 脾分离鉴定。
(二)防制措施
1. 应注意夏初放牧应少青,饲料应粗、 精、青搭配,加强羊只运动。
2. 流行季节前接种三联苗。 未发病羊只适当添加痢特灵、土霉素或
2、诊断要点:
(1)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骤变,阴雨连 绵,采食冰冻带霜草料,诱因使机体受到刺激, 抵抗力弱,腐败菌繁殖,产生毒力强的外毒素。
(2)致使真胃黏膜、消化道黏膜出血斑、坏死。 (3)突然发病,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罕有
痊愈者。 (4)肝、脾涂片,格兰氏染色不见单个及短链
或无关节长丝状格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不形 成夹膜。
白酶。 4.其他治疗参考 :磺胺脒、柔酸、次硝
酸铋、重碳酸钠等。
几种羊的梭菌性病的病原
快疫 腐败梭菌 猝击 C型魏氏梭菌 肠毒血症 D型魏氏梭菌 羊黑疫 B型诺维氏梭菌 羔羊痢疾 B型魏氏梭菌
3.皮肤呈暗黑色称“黑疫”,病羊掉群,体温 升高,呈昏睡状俯卧,静静死去。
4.胸部皮下组织水肿,胸、腹腔心包积液,真 胃函门部、小肠充血出血。肝脏充血肿胀,凝 固性坏死,界限清晰。
5.B型诺维氏梭菌不产生夹膜,能运动,能产 生外毒素,毒力强,损害神经元,导致急性休 克死亡。
(二)防制措施
1.控制肝片吸虫 2.接种疫苗 3.目的干燥 4.药物治疗,如抗生素PG
4.真胃有凝乳块,黏膜出血、水肿,小肠、回 肠黏膜溃疡、坏死,坏死灶有血带围绕,肠系 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5.病原学分离鉴定:取淋巴结、心血或小肠内 容物分离培养。
(二)防制措施
1.做好母羊管理,做好产房卫生、保暖。 2.每年秋季产羔前2~3周接种一次五联苗。 3.羔羊发病12小时后,口服土霉素或胃蛋
3、防制措施
1.病程急促,常来不及治疗,必须加强平 时的防疫措施。
2.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猝击、肠毒症 三联苗或再加黑疫、羔羊痢疾五联苗。
3.转移牧地到干燥的地区放牧,避免采食 冰冻的饲料,推迟早上牧羊时间,可收 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二.羊肠毒血症
又称类快疫或软肾病。以突然死亡、 四肢抽搐、昏迷、高血糖和糖尿为特征。
(一)诊断要点
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春末夏初青 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束后,羊吃多量菜根、叶、 多汁,胃机能障碍,易发酵,PH4.0以下,或 采食谷类、果实等大量淀粉发酵,致菌大量繁 殖,产生毒素。发病多为体质较好的羊只。
2.突然发病,抽搐。病羊有的抽搐向前跳 跃、倒地、痉挛几分钟内死亡。有的昏 迷,静静地死去。
羊梭菌性疾病
是由梭菌芽孢杆菌感染所至的疾病,包 括羊快疫、羊猝击、羊肠毒血症、黑疫、 羔羊痢疾等。临诊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易 混淆。分布广泛,急性死亡来不及治疗。
一.羊快疫
特征:
发病突然,病程极短,真胃呈出血性、 炎性损害。
1.病原:
腐败梭菌,格兰氏染色阳性,有芽孢, 不形成夹膜,呈长丝状,芽孢抵抗力强。 产生外毒素,毒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