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与地貌学》梁成华 主编 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梁成华 主编 复习资料

绪论一、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质学以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

2.地质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3.地质外营力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4.地质内营力来源于(地球的内能)及由于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能。

5.地貌的变化和发展受到(构造运动 )、(外营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判断题1.地质内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T)。

2. 地质外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F)。

四、问答题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自然物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悠久性,地区的差异性,变动的复杂性。

2.试描述地质内营力与外营力对地貌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在内营力作用下,其总趋势是加强地表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的各种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壳的高低起伏降低。

内营力和外营力是相互矛盾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影响,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第1章地球的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本身的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能源来自于地球本身,如旋转能、重力能、热能。

表现为地壳运动(地壳升降及水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即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1.地球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重力)、(地磁)、(地热)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

2.地球温度的热能的来源有(太阳的辐射热)、(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两种。

3.地磁的三要素指的是(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

5.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依据(莫霍面)、(古登堡面)两个面。

7.地壳分为两层分别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镁)层的物质分布是连续。

8.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三、判断题1.地壳上层硅、铝层是连续分布的(F)。

2.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连续分布的(T)。

3.地球中岩浆主要发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T)。

4.通过研究地球岩石的剩余磁性可以判断古地壳及古磁场的变动情况(T)。

5.地磁异常是地下有磁性矿床或地质构造发生变化的标志(T)。

6.地热异常说明该地下存在重金属矿物,因此可以作为寻找重金属矿物的标志(F)。

7.重力异常值大于正常值说明该地下往往有大型液态矿如石油等存在(F)。

四、问答题1.地壳的结构和组分有何特点?大陆型和大洋型地壳有何差别?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面,这一层在地壳上形成不连续分布,只有大陆才有,大洋底缺失。

下层为硅镁层,这一层连续分布,大陆下和大洋底部都有。

大陆型地壳较厚,平均35km,大洋型地壳较薄,厚度只有5-8km。

2.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研究地球的物理特性有何意义?地球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重力,地磁,地热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

通过重力异常调查,可以研究地壳构造与寻找地下矿产。

地热异常区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和蒸气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发电,取暖,医疗及工农业生产。

地磁异常时地下有磁性矿床或地质构造发生变化的标志,可以利用地磁异常来勘测磁性矿床和地质构造情况。

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的剩余磁性有助于阐明古代的地壳变动情况和地球磁场的变化。

3.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由赤道至两极磁场强度逐渐变强,磁偏角变大,磁倾角变大。

4.地球外部有几个圈层?三个,从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各以何种界面划分?测试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对地震资料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两个深度上作显著跳跃式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以这两个面作为界面,上下有显著的不同,上分界面成为莫霍面,下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心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6.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根据什么分成内、外力地质作用?正确理解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辨证关系。

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成为地质作用。

按照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地壳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第2章矿物一、名词解释矿物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本应由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多象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和pH等)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用矿物的尖端在无釉瓷板上刻划所留下的粉痕来进行观察所呈现的颜色。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二、填空题1.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将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与(变质作用)。

2.矿物的(化学成分)是组成矿物的物质基础。

3.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有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的(吸附水),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结晶水),以及以等离子形式存在的(结构水)。

4.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称为(自色),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5.研究矿物集合形态时,对于晶质矿物来说,以矿物的(单体)形态做基础,而对于胶体矿物来说,则以其特有的(外貌)为依据。

6.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双晶)形态、(集合体)形态。

三、判断题1.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F)2.矿物都具有解理。

(F)3.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F)4.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F)5.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F)6.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F)7.类质同像在结晶质矿物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菱镁矿(MgCO3)中的Mg2+可以被Fe2+置换,就属于这一类现象。

(T)8.矿物中所含的吸附水,在高温下的逸出温度,可作为矿物鉴定的特征之一。

(T)9.矿物的条痕色比矿物的表面颜色稳定,因此可作为矿物鉴定的特征之一。

(T)10.结晶质矿物才具有解理。

(T)11.非结晶质矿物才具有断口。

(F)12.矿物解理具有一定的方向,因此可作为鉴定矿物的特征之一。

(T)四、问答题1.矿物的颜色与条痕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矿物的条痕色可作为鉴别某些矿物的依据?矿物的条痕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更固定,它能清除假色,减弱他色而显示自色,因而具有鉴定意义。

2.能引起其发生类质同像的条件是哪些?试举例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现象。

类质同像替换能否进行,取决于原子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地质环境这两个方面。

互相替换的离子,其半径大小要相近,对周围其他离子的作用力性质必须相近,其电价总和必须相等。

矿物结晶时所处的温度,压力和介质的化学组成等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要合适。

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例如;MgCO3中的Mg2+可以被Fe2+置换,反之菱铁矿FeCO3中的Fe2+也可以被Mg2+置换。

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称为同质异象。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它们的结晶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称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质二相变体。

3.简述矿物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解理与断口,硬度,密度,磁性,发光体,放射性,感觉性质。

4.何谓矿物的解理与断口?解理与断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此种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若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

结晶质的矿物才具有解理,非结晶质矿物不具解理,而断口不论晶质或非晶质矿物上均可发生。

第3章岩石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地壳深处和上地幔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的熔融体,其中富含挥发性成分。

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以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盖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甚至喷至空中,这一过程称喷出作用,也叫火山喷发或火山活动。

液体喷发物。

侵入作用岩浆的侵入作用是指位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向着地表上部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并在地壳中的不同深度冷凝成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态岩体的过程,这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态岩体称为侵入岩体。

岩浆岩结构指岩石中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以及矿物间的结合关系。

岩浆岩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在空间上的排列、配置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

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 由先成岩石(母岩)破碎而成的疏松沉积物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发生溶解或局部溶解,导致物质质点重新排列,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的作用。

胶结作用松散的碎屑颗粒被粘土物质或化学沉淀物粘结起来的一种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作用。

二、填空题1.自然界的岩石种类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表分布最广的是(沉积岩)。

2.岩浆的成分包括(硅酸盐熔浆)和(挥发性成分)两部分。

3.原始岩浆有两种,分别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

4.岩浆的活动方式可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5.火山喷出物有三种形态,分别为(气态)、(固态)、(液态)。

6.熔岩可分为(基性)熔岩和(酸性)熔岩两种。

7.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一般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含量最高的是(Si02)和(Al2O3),因此岩浆岩实际上是一种(硅铝酸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