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37T2090-2012)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37T2090-2012)
底质较硬、泥沙淤积少水域,海底表面承载力≥4 t/ m2 ,淤泥层厚度≤600 mm。 4.2.2 水质
符合GB 11607的规定。 4.2.3 透明度
透明度大、受风浪影响较少、无污染的海区,日最高透明度500mm以上天数≥100 d,年大风(≥6 级)天数≤160 d。 4.2.4 流速
水流交换通畅,但不大于1500 mm/s。 4.2.5 水深
5.4 生物条件调查
包括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的调查(见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目 的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分布、洄游、行为、食性、繁殖习性等的调查(附录H,附录I)。调查方法和要求按 GB/T 12763规定执行。
6 论证
根据第4章和第5章调查结果和资料,由具备资质的单位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 批部门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论证,并决定是否准予建设。
海区 站号
采样 日期 时间 时分
层次(m) 总种数(种) 总细胞数(个) 生物量(个/m3)
多样性指数 (H’)
均匀度(J) 种名
第 采样方法
页/共 页 调查时间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浮游植物分析表
年
月
细胞数量(个/m3)
取样者:
鉴定者:
校对者:
10
海区 站号 采样 日期 时间 时分 层次(m) 总种数(种) 总个体数(个) 密度(个/m3)
11 增殖放流
人工鱼礁设置后,可在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适宜生物的增殖放流。
12 人工鱼礁效果调查和评价
5
DB37/T2090-2012 在投礁三个月以后,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水下观察礁体是否移位、下陷或损坏,同时进行人工 鱼礁效果调查和评价。
6
DB37/T2090-2012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调查现场测定记录表
ICS 65.150 B5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2090-2012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2012-03-21 发 布
2012-05-01 实 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 本标准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宝清、孙利元、王熙杰、王树田、王云中。
底层(- m):
盐度
0 m:
-5 m:
-10 m:
-15 m:
-20 m:
底层(- m):
走航记录
跃层
流速流向 涨潮最大流速: m/s
流向:
时间:
落潮最大流速: m/s
流向:
时间:
其它
调查船
测量人
记录人
7
DB37/T2090-2012
海区
调查船
站位
项目
pH
表 底
溶解氧
表
(mg/L) 底
悬浮物
表
(mg/L) 底
7 人工鱼礁的设置类型
7.1 按设置目的,人工鱼礁可分为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和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 7.2 按制作材料,人工鱼礁可分为木质礁、钢质礁、混凝土礁、贝壳礁、石块礁、树脂礁、复合材料 礁,等等。
7.3 按礁体形状,人工鱼礁可分为方形礁、三角礁、梯形礁、圆柱礁、平板礁、十字形礁,等等; 旧船改造后不失船形的称船礁。 7.4 按增养殖对象,人工鱼礁有增养殖鲍鱼的鲍礁、增养殖海藻的藻礁、增养殖海参的参礁,诱集鱼 类的集鱼礁,等等。 7.5 按投放水层,人工鱼礁可分为底置鱼礁、浮鱼礁。
调查日期: 分析日期:
粒度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含水率
容重
抗压强度 淤泥层厚度
石油类 有机碳 硫化物 氧化还原电位
% g/cm3
mg/kg mg/kg
砾石(LS)
极粗砂(JCS)
中砂(ZS) 细砂(XS) 极细砂(JXS) 粗粉砂(CFS) 细粉砂(XFS) 粘土(NT)
9
DB37/T2090-2012
8 礁体选材、礁体设计和制作
人工鱼礁礁体材料应环保。礁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海区自然条件和目的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 特点,确定最有效的形状与结构。鱼礁结构应满足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 水下耐久性应达到30年以上。礁体投放前应进行标识。
9 人工鱼礁配置
9.1 单位鱼礁配置 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规模宜大于3000空方,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规模宜大于400
2
4.3.1 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大降雨量、破坏力最强的台风实例;
DB37/T2090-2012
4.3.2 潮汐性质、涨落潮历时、年均海平面、年均高潮位、年均低潮位、年均潮差;
4.3.3 风暴潮的最大增水值、最高风暴潮位及其出现日期;
4.3.4 强波浪的走向、波高、周期和各月频率;
4.3.5 海流流场特征、潮流性质、潮流运动形式、潮流的最大可能流速。
(mgC/m2·d) 底
石油类
表
(mg/L) 底
取样者:
监测部门 站位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水质结果汇总表
调查日期: 分析日期:
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
共页 第页 平均
测定者:
填表者:
校对者:
8
DB37/T2090-2012 BCB
第 页/共 页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底质结果汇总表
海区 调查船
底
质
监测部门 站位
粒度组成(%)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为修复和优化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有目的地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
3.2 鱼礁单体 一个整体部件或组装部件能作为单个人工鱼礁的最小构件。
市
县
镇(乡)
站位编号:
海区名称
海域总面积
Km2
地理坐标
纬度: º 'N
经度:
º 'E
调查日期
公历: 年 月 日
农历: 月 日
调查时间
时分~ 时 分
天气
风向
风力
水色
透明度
PH值
溶解氧 (mg/L) 水温(℃)
表层:
-10层:
0 m:
水深范围 -5 m:
- m~- m -10 m:
-15 m:
-20 m:
4.4 社会调查
收集拟建礁地区概况、渔业发展规划、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 4.4.1 渔业概况:捕捞船数量,各年度渔业产量统计。 4.4.2 渔业结构调整计划:近五年报废渔船数量,渔民转产转业情况。 4.4.3 渔获物组成:历年拖、流、钓、围、张网等不同网具的渔获量和渔获物组成,主要经济渔获量的 种类、产量及产值(附录 J,附录 K)。拟投礁海区主要作业渔船种类及主要经济渔获物的种类。 4.4.4 经济财力:GDP 总量、人均 GDP、财政收入。 4.5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建议书 按照本章要求,编制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建议书,作为初选依据。
5 本底调查
人工鱼礁建设海区确定后,应对拟投礁水域进行本底调查。调查内容和方法按照GB 17378、 GB/T 12763中的规定与要求实施。以GB 3097、GB 11607、GB 18668对调查的水质和底质进行评价。 5.1 水质调查和海底沉积物调查
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营养盐(包括硝酸氮、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 悬浮物、COD、石油类、叶绿素a、重金属(包括铜、铅、锌、镉、汞、砷)、有机磷、有机氯、沉积物 质量相关内容的调查(见附录A,附录B),调查方法和要求按GB/T 12763、GB 17378和GB 3097规定执 行。 5.2 底质调查
生物量(mg/ m3)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种名
DB37/T2090-2012 DC
10 礁体投放
10.1 人工鱼礁工程投放施工,应根据有关规定发布航行通告,确保施工海域航行安全。 10.2 为船只航行、渔船作业、水下作业人员及人工鱼礁礁体的安全,人工鱼礁投放区域必须安装专用 航标。 10.3 投礁程序:用定位仪定位,安放浮标,礁体运载至预定位置,石块礁和小型构件礁可从船台直接 投放,大、中型钢制构件礁、混凝土构件礁,在 20 m 以内浅水区,可从船台直接投放礁体,或用吊机 把礁体吊至海面脱钩投放;超过 20 m 的深水区,宜使用吊机从海面吊至海底再脱钩投放。船礁可用块 石压舱,开阀门放水沉放。 10.4 礁体投放时,记录各单位鱼礁的编号和投放位置(见附录 L)。礁体投放完毕后,应当准确测量 礁体的位置,绘制礁型示意图、礁体平面布局示意图,注明礁区边角位置和中心位置的经纬度。绘制人 工鱼礁布置图,确定各单位鱼礁投放的准确位置。大型礁群应在海图上标明经纬度。
化学需氧量 表
(mg/L) 底
活性磷酸盐 表
(μg/L) 底
硝酸盐氮 表
(μg/L) 底
亚硝酸盐氮 表
(μg/L) 底
氨氮
表
(μg/L) 底
无机氮
表
(μg/L) 底
总汞
表
(μg/L) 底
镉(μg/L)
表 底
铜(μg/L)
表 底
铅(μg/L)
表 底
锌(μg/L)
表 底
叶绿素 a
表
(mg/m3)
底
初级生产力 表
3.3 单位鱼礁 按一定方式设置的一个或者多个鱼礁单体的组合。
3.4 人工鱼礁区 按照设计和布局要求,已设置单个或多个单位鱼礁,并达到设计功能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