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摘要: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或海洋农牧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鱼礁的建设对整治海洋国土、建设海洋牧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功能,提出了人工鱼礁建设规划、设计与设置要求,以及发展前景与战略。

关键词:人工鱼礁;必要性;现状;发展战略;前景;1 人工鱼礁简介人工鱼礁指经人为制造而成的适合鱼类等海洋生物聚集、繁殖的一类海洋工程设施,它可以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栖息的适宜环境,达到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并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人工鱼礁大致可分为资源增殖型、资源保护型和休闲生态型三种类型。

资源增殖型鱼礁以自然增殖为主,适当放流一些经济鱼、虾、蟹类及软体动物类,改善产卵场生态环境,诱集并可进行采捕利用;资源保护型鱼礁以阻止过度捕捞为主,保护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休闲生态型鱼礁以自然增殖和人工放流增殖附礁性鱼类相结合,以游钓为特色的人工鱼礁。

2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面对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急剧减少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发展、建设人工鱼礁,势在必行。

2.1建设人工鱼礁有利于改善海洋环境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陆源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海洋,造成近海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频发的赤潮现象就是强有力的信号。

而人工鱼礁建设能形成一个生物保护圈,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关系,各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互利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利用不同材料和构造的人工鱼礁,能为各种微生物提供附着基,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

而礁区形成的上升流、线流、涡流又利于水的循环,久而久之,改善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

2.2建设人工鱼礁有利于增殖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通过实行禁渔区、禁渔期、休渔期、自然保护区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度捕捞,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恢复。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不仅能对鱼类等海洋生物起到聚集效应,同时还能形成海洋上升流,使海水底层的营养盐涌升到上层,供海洋生物生长繁殖。

这也成为恢复日益退化的海洋渔业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同时,在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内,拖网船、围网船等渔船无法用网具捕鱼,从而达到禁渔的作用。

2.3建设人工鱼礁有利于发展生态海洋产业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核心,在特定海域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营造适合各种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同时,根据海区情况,设置可以固着藻类的环境改善型礁体或用于休闲渔业的游钓鱼礁来带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

同时,人工鱼礁建设到一定程度,可露出海面形成独特的人工型生态岛。

在建设人工型生态岛方面,国际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新加坡的实马高岛公园,是全球第一座利用人造构筑物建设的旅游岛,上拥有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生态环境优美,覆盖多种植被,已成为海洋鸟类与鱼类栖息的天堂。

通过扩大人工鱼礁投放规模,科学规划,能够逐步建设形成拥有丰富渔业资源、鸟类资源、生态景观及旅游设施的人工岛屿,从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3人工鱼礁发展的背景及现状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事业开始于七十年代末。

1979年6月,广西钦州地区防城县的水产工程技术人员在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研究设计和制造了26座小型沉式单体人工鱼礁,投放于该县珍珠港外的白苏岩附近水深20米处。

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后,1980年8月扩大了试验,设计制造了石块和废船鱼礁、小型钢筋混凝土鱼礁、大型浮沉结合鱼礁、大型沉鱼礁等多种鱼礁,投放地点也从防城逐步扩展到北海、合浦、钦州等地沿海。

1981年起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投放悬浮式人工鱼礁,电白、南澳沿海投放了人工鱼礁,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

此后,广东、海南岛、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都进一步扩大了人工鱼礁的试验和建设规模。

由于人工鱼礁建设投放大量资金,而当时的国情国力所限和对人工鱼礁建设认识上的不足,人工鱼礁的投入较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近年来,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山东烟台利用沉放报废渔船、投石等造礁手段,在长岛、芝罘、牟平、海阳建设人工鱼礁4处,面积达1000多km²,造“海底森林”5.33万km²,改善了海区生产条件,形成区域渔场;青岛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大公岛东南部海域建设10个人工鱼礁区,投资3000万元,同时启动马儿岛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在该海域投放鱼礁20万空方以上,建设6 km²人工鱼礁。

4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人工鱼礁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4.1人工鱼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海上人工鱼礁的建设,受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盲目性。

表现为鱼礁建造投放前很少进行统一规划和可行性调查、研究和论证。

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有的投入了巨资,但效益不高。

如辽宁某县养贝场在蛤蜊港西南,投放由钢筋水泥制件构筑的人工鱼礁100件左右,现已被淤泥覆淤在海底。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相当数量的人工鱼礁是经由沿海市、县、乡镇村自己建造投放,缺乏统一规划及管理。

日本人工鱼礁正朝着建设范围和规模继续扩大,鱼礁单体大型化和材料现代化,适用不同目的的人工鱼礁多元化,以人工鱼礁为基础扩大特定海区生产力等方面不断推进。

4.2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小,效果不明显目前,各沿海地区的人工鱼礁投放无论从数量、大小、质量等方面都十分有限,呈现投放面积小、投放松散等特征。

由于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成效缓慢的工程,短期很难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因而沿海地方投资偏冷,一般只是象征性地在特定海区投放数量有限的人工礁石,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鱼礁群或鱼礁带,也就无从实现鱼礁渔场。

因而,无论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还是增殖渔业资源方面都收效甚微。

4.3人工鱼礁制造、投放不科学,缺乏持续管护人工鱼礁的设计和制造缺乏科学论证,做不到因地制宜,如在淤泥质海区投放鱼礁,应根据其容易沉降的特点,制造适应性强的礁体。

同时,人工鱼礁在投放过程中,定位不准确,空间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有效的鱼礁群,达不到有效的集鱼效果。

人工鱼礁投放后缺乏长期有效地跟踪调查,无法掌握鱼礁投放后海域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情况。

5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前景我国人工鱼礁建设虽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但是建设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

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宏伟工程,并非在海区投放一些礁体或废旧车船等物品的简单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大,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策、法规、资金、技术及监测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必须用全面、综合和长远的观点,认真研究制定好人工鱼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以便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建议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尤其是计划、海洋渔业及旅游等单位,开展此项工作。

市、区、乡镇各级应直接参与人工鱼礁建设的组织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搞好本辖区内的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

人工鱼礁建设应围绕建设海洋经济的目标,带动相关产业如滨海生态旅游、海洋药物开发、海洋化工等的发展;同时促进海洋保护区建设、渔业资源增养殖工程建设、海洋执法管理能力建设、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

人工鱼礁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家海洋整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的海洋资源环保意识,普及人工鱼礁知识,不能急于求成,投放人工鱼礁后,不可能立即鱼虾满礁,鱼礁生物对新生活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礁体附着生物的附着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外人工鱼礁建设规模的大,是投资大、收益也大的项目,通过宣传来招商引资,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其次,要依靠科技,创造性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

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技术,又要根据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建设的规模、布局、选址、礁体设计、施工投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认真论证,避免盲目性,遵循科学规律。

同时要勇于实践,开阔思路,开拓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海域特点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案和技术规范。

再次,要加强管理。

人工鱼礁渔业是一项新兴的海洋产业,在我国现行的有关法规中无明确规定。

因此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或管理办法,建立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定《人工鱼礁管理办法》,保护人工鱼礁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海监和渔政执法队伍要强化执法管理和自身建设,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人工鱼礁建设达到预期效果,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将人工鱼礁建设作为一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事业来抓。

以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充分借鉴国外人工海岛建设经验,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产生一批多元化、现代化的生态型功能岛。

参考文献:【1】李佳芮,我国人工鱼礁建设概况、问题及建设途径.《河北渔业》2014.3.(243)P59-61【2】刘惠飞,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现代渔业信息.2001.16(12).P15-17【3】李珠江, 钱宏林.建好管好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中国水产2(X)l,(7)P5-11【4】李文涛,张秀梅.我国发展人工鱼礁业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代渔业信息.2003.18(9)P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