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

箭口初中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第一课时(一)简介新春年节春节,我们称它过新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也是最热闹的节日。

在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

过去,把这一天叫作上日、元辰、元日、元朔、正旦、元正、正朝、新春、新年。

据说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统称为元旦。

后来,用公元纪年(即阳历),1月1日是新年,叫作元旦。

当然,一年不能有两个元旦,所以,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叫作新年。

不过,春节不光是指元旦这一天。

它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支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节,才算告一段落。

(二)新春年节的习俗1、放爆竹我们中国人历来有这么一个习惯,每逢新春佳节来临的时候,要在街头巷尾放爆竹。

在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

那么你会不会奇怪,那爆竹里明明没有竹子,为什么叫爆竹?又为什么在新春年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要燃放它呢?说来倒也有趣,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成的。

那时,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保留两头的竹节,并把它扔到火盆里。

竹节一受热,密封在竹筒中的空气就会膨胀,于是啪的一声,把竹子爆裂开来了。

爆竹这个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为什么到过年的时候,要燃放爆竹呢?有这么一个传说:在我国南方,有一座不知名的山,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

山上生活着一种名叫山的怪人。

其身高不到一尺,样子同人差不多。

所不同的是,他只有一条脚,行动却比人敏捷利索。

他不怕人,每当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快要来临的时候,他就要到山下的村子里去偷东西吃。

村民闻讯拿着棍棒追捕他,好不容易抓到一个。

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同这个被抓的人接触过的人,都得了一种怪病:不是浑身冷得瑟瑟发抖,就是热得全身丝丝冒烟,难受极了。

大家正苦于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讨厌的小怪人,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这里的村民是以砍竹子为生的。

他们常常把截下来的竹节丢在一边,堆得高高的。

有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肚子饿了,就用丢弃的竹节煮食。

这时,正逢山下山。

村民们准备弃食逃跑,但又怕其追赶上来,吓得不敢动弹。

这时燃烧的竹节正发出毕毕剥剥的巨响。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几个山始终站得远远的,不敢靠近正在煮食的村民。

有一个机灵的村民想,也许是那毕毕剥剥的响声,使其不敢走近。

他又往火堆里添加了不少竹节,毕毕剥剥的声音更响了。

果然,那几个山吓得拚命往山上逃。

后来,每当其下山的时候,村民们就把竹节放在火堆里,用它的爆烈声驱赶它。

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就要烧竹节,用来恐吓它,以求得新的一年的安宁。

在古代,人们就是用爆竹来赶鬼、避邪、逐瘟的。

燃烧爆竹的风俗,据说早在我国唐朝时候就有了。

在世界上,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

到了唐朝,火药已经提到了广泛的使用。

用竹节来燃放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药。

他们仿照竹他的样子,用纸卷制成一个个爆竹,里面放上火药,火一点,蓬地响一下,就完了。

后来,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还出现了花炮,有响一下的,有响二下的;有大如竹节的,有小如麦秆的。

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现在,每逢家里有喜庆,或遇到重大节日时,人们也总是要燃放爆竹,以表示庆贺。

天长日久,人们对爆竹那彭——啪!的响声,又不满足了,还希望能看到它的火光。

于是,烟花诞生了。

广州的东莞是我国的主要烟花生产地,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传说莞城镇有个老中医,一次他在配药时把人中白和硫粉混合在一起研磨。

磨着,磨着,那研钵里突然冒出了金黄的火花。

原来,这人中白里含有大量的土硝,它一旦与硫磺拌和在一起,就成了土火药了。

从此,当地的人们就仿照老中医的这个方法,研制出了一种简陋的烟花来。

中药名叫人中白的那个东西,不是别的什么,它不过是一种尿缸里的积垢而已。

开始烟花的制作很粗糙,只要有火花闪耀,有爆声可闻,就满足了。

后来,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当然不会再到尿缸里挖人中白了。

各种五花八门的化学原料,制成了五光十色的烟花。

2、贴春联每年除夕前后,为庆贺新春的到来,家家户户大都在门上贴副大红春联,表示新年新气象,这已成了人们传统的习俗。

宋朝诗人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

据我国史书记载,第一幅春联是在1050年前五代末期后蜀的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对联句写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板上。

这两块桃木板被悬挂在孟昶的卧室门上,叫做桃符。

桃符可以说是春联的老祖宗。

唐朝以来,每逢春节,有人把秦军、胡帅当作门神,贴在门上。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生重病时,产生了一种幻觉,只要一到天黑,就好像外面有鬼怪在不断地呼叫着,弄得他无法安睡。

一天,两天,一连好几天都睡不着。

他把这件烦恼的事告诉来看望他的大臣们。

有一个秦叔宝的武将,自告奋勇到皇帝的寝宫门口守夜。

当晚,秦叔宝与另一个叫尉迟敬德的武将认真守起夜来。

正巧,唐太宗这一夜没听到什么响声,居然安安稳稳地睡了一个好觉。

一连几天,秦叔宝与尉迟敬德都来守夜。

也许是唐太宗见到大将守夜,比较放心的缘故,所以一直都睡得很好。

唐太宗不忍心夜夜让他们都守在寝宫门外,便叫来了一个画师,把他们的像画下来,贴在门上,代替他们值班。

就这样,另一对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了。

钟馗,也是民间流传的主要门神,他形象狰狞可畏,一手持剑,一手抓按妖怪。

据说贴上此种图像,则家庭可以不受鬼的搅扰。

有的地方还把岳飞、赵云、赵公明、孙膑作为武士门神。

后来,桃符发展成了春联;门神画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的年画。

春联和年画贴的位置,没有一定。

一般在大门,也可以在寝室、书房门以及灶间门上。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规定家家户户在除夕这一天,一定要贴春联。

有一年除夕,他穿了便服在南京的街头走。

忽然,他见一家杀猪的大门上没有贴春联,就立即叫随从拿来纸和笔,亲自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这副春联题写得既有分寸又有风趣。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所以叫春联,如今它已成为我国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

3、清清爽爽过新年大年初一的前几天,各家各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庭院、住室、厨房、打扫得清清爽爽;把一些不要再用的破旧杂物整理出来,卖给收破旧的铺子,或是丢到垃圾桶里去。

你可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在大扫除之后,大人们总要把笤帚等清扫工具藏在门背后或是不显眼的地方。

关于藏笤帚的习俗,来自于这么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欧明的商人,坐船外出做生意。

一次,船在彭泽湖航行时,遇上大风,被飘到一个小岛上。

欧明上了岸,正下知往哪儿去。

忽然传来了一阵阵嘀嘀嗒嗒的马蹄声。

从马鞍上跨下来一个男子汉,他说自己叫青洪君,还自称是彭泽湖的主人。

青洪君把欧明带到自己家中,热情地说:“我这里很久没有人来了,你能光临小岛到我家来作客,我是十分高兴的。

”欧明见青洪君家的摆设都是奇珍异宝,心里十分羡慕。

青洪君对他款待了一番,接着说:“你远道而来,又是经商的。

我想送你一件礼物,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如果你看中了哪一件,尽管说,我可以送给你。

”欧明见屋内琳琅满目的珠宝,一时拿不定主意要什么东西。

这时,有一个老仆人悄悄对欧明说:“你就说,金银财宝全不要,只要‘如愿’就够了。

”欧明心想那‘如愿’一定是比金银财宝更值钱的宝贝,就照老仆人的话对青洪君说了。

青洪君听了欧明的请求,有点舍不得的样子。

但是,他已经许了愿,只好答应了。

于是,他高叫一声:“如愿!”随着一声清脆的回答,从屏风后面袅袅婷婷地走出一个年青女子。

原来,如愿是一个美丽的丫环。

青洪君把如愿送给了欧明。

不久,如愿带了主人给她的许多珠宝同欧明回到了老家。

开始,欧明待如愿还好。

等如愿把自己的珠宝都交给了欧明之后,欧明的态度变了。

他总是把如愿当作丫环看待,从早到晚叫她干重活。

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一点,欧明对她又打又骂。

如愿忍不住鞭打,东躲西藏,看到堂屋里有一把笤帚,就往笤帚里一钻,再也不出来了。

从此,欧明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外面,每逢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笤帚藏起来,以免称心如愿的事跑掉。

就这样,藏笤帚的风俗流传了下来。

4、其它风俗除夕夜晚,家家户户要过“团年”,吃年夜饭。

这时,马路上车辆稀疏,行人几乎绝迹,一家人正围桌欢聚,共进年夜饭。

在北方,有不少地方要吃黍子面和大红枣做成的粘糕,做得越粘越好,以表示“年年高”的意思。

江苏扬州一带春节时家家蒸蜂糖糕,除自家吃以外,还要以之馈赠亲友。

正月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幼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相互祝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孩子们给大人拜年,大人给小孩子“压岁钱”,或叫“利市”,祝愿他们又长了一岁,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课时(一)简介元宵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花灯节,又称元宵节、元夕节、灯节。

它是整个春节的压尾。

观花灯时那人山人海,万头攒拥的热闹场面,是所有其他传统节日不能相比的。

唐朝文学家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这首诗中,精彩地描绘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京城的繁华景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二)元宵节的传说唐明皇神游西凉花灯会唐朝文人蒋防这我们留下了一部《幻戏志》。

在这产书中,记载了一则唐明皇神游西凉花灯会的故事。

唐明皇当政时,正是我国唐朝的繁荣昌盛时期。

有一年,正月十五花灯节的夜晚,唐明皇带着嫔妃登上长安的上阳宫殿观灯。

宫殿两旁,30余间彩楼灯坊,用丝绸扎结出龙、凤、豹、蛇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灯彩。

每座灯坊高达150余尺,微风吹来,彩牌楼发出和谐的声响。

这种巧夺天工的杰作,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

唐明皇看了,非常高兴。

他赶紧派人把当地著名的法师叶法善请来,一起观赏。

叶法善看了这些彩灯,显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对唐明皇说:“皇上,这里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确实是少见的。

可是,今天晚上西凉府的花灯会,比这里还要热闹呢!”唐明皇惊奇地问:“西凉府(今四川成都一带)离长安有千里之远,莫非法师曾经去过那儿?”叶法善说:“我刚从那儿观灯回来,就接到你的诏旨,连忙赶来了。

”唐明皇不信,就故意说:“法师我今夜也想上西凉府去观灯,好吗?”叶法善欣然点头,笑着说:“好哇!这有什么难处呢,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唐明皇说。

“你把眼睛闭起来,否则去不成的。

”唐明皇当然答应了。

于是,叶法善拿出一幅白绢,让唐明皇闭上眼睛,坐在白绢上。

霎时,唐明皇只听到耳边飕飕飕的风声,随着叶法善腾云驾雾,飞到了天上。

没多时,白绢慢悠悠地飘落下来,停在一块空地上。

叶法善对唐明皇说:“陛下,你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

”唐明皇睁开眼一看,只见连绵几十里都耸立着一排排灯坊,足有上千个呢!灯市上,上万人熙熙攘攘,那奇异的灯彩和绚丽的景色是长安灯会无法相比的。

唐明皇看了,非常高兴,随着叶法善上了一家灯火辉煌的酒楼欢饮赏灯。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叶法善催唐明皇回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