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

9
要表面的加工。 4)遵循“先面后孔”原则. 考虑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统一和基 准重合”原则,以粗加工底面为定位粗基准。 (三) 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得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 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 产率。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1.工艺路线方案一: 工序 1: 铸造毛坯。 工序 2: 以Ф40mm 下表面为粗基准粗铣上表面。 工序 3:半精铣φ40mm 上平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4:钻两个Ф22mm 的孔。 工序 5:铰Ф22mm 的孔,保证表面粗糙度 1.6。 工序 6:粗镗Ф55mm 的孔。 工序 7:半精镗Ф55mm 的孔,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8:粗镗Ф55mm 孔的上端面。 工序 9:半精镗Ф55mm 孔上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10:粗镗Ф55mm 孔的下端面。 工序 11:半精镗Ф55mm 孔下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为保证设计尺寸 20 妈妈在工序 6 至工序 9 应该进行尺寸链换
以避免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 (2)基准统一原则 应尽可能选用精基准定位加工各表面,以保证
各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采用统一基准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一 次安装中加工几个表面,减少安装次数和安装误差,有利于保 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有关工序所采用的夹具结 构比较统一,简化夹具的设计与制造,缩短生产准备时间,便 于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大幅度的提高生产率。 (3)自为基准原则 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 级: 08 机 械 制 造 与 自动化一班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题目:CA6140 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配
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1.铸造圆角 R3—5。 2.两件铸在一起,表面应无夹渣,气孔。 3.材料是 HT200,重量是 1.0Kg
生产纲领为成批生产,设计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零件图 1张 夹具装配图 1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1张 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
不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要求,应以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 准,如果在工件上有很多不加工表面,应以其中与不加工表 面相互位置要求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以求壁厚均 匀外形对称等。 (3)余量足够原则 如果零件上各个表面均需加工,则以加工余 量较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4)定位可靠性原则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选用比较可靠,平 整光洁的的表面,以便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在铸件上不应 该选择有浇冒口的表面,分型面,有毛刺或夹砂的表面作为 粗基准;在锻件上不应该伴有飞边的表面作为粗基准,若工 件上没有合适的表面作为粗基准,可以先铸出或焊上几个凸 台,以后再去掉。 (5)不重复使用原则 粗基准的定位精度低,在同一尺寸方向上 只允许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对于一般的叉杆类零件而 言,以孔和端面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对于本零件而 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而对于有若干个不加
时间 安排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1
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班级:08 机制一班 学号:2008171107 姓名:
课题名称
CA6140 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配
设 计 任 务 与 要 求
生产纲领为成批生产,设计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零件图 1张 夹具装配图 1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1张 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
封闭环:20
0
-0.52
只有 A 的基本尺寸为 30,上偏差为-0.36,下偏差为-0.52 是才 的保证 M8 螺纹的位置。
10 -0.36
0
A 20 -0.52
0
工序 14: 切断。 工序 15: 检验。 2.工艺路线方案二:
12
工序 1:铸造毛坯。 工序 2: 以Ф40mm 下表面为粗基准粗铣上表面。 工序 3:铣φ40mm 上平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4:粗镗Ф55mm 的孔。 工序 5:半精镗Ф55mm 的孔,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6:钻Ф22mm 的孔。 工序 7:绞Ф22mm 的孔,保证表面粗糙度 1.6。 工序 8:粗镗Ф55mm 孔的上端面。 工序 9:半精镗Ф55mm 孔上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 10:粗镗Ф55mm 孔的下端面。 工序 11:半精镗Ф55mm 孔下端面,保证表面粗糙度 3.2。 为保证设计尺寸在工序 6 至工序 9 应进行尺寸链换算。 (1) 确定自由公差等级 (查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 P27 页 表 1.4——24) (2)确定封闭环,工序尺寸,尺寸链图 列竖式:计算工序尺寸 A: 增环: 50 0 0.084 0.21 -0.1 0 0.07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课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夹具设计 专业班级:08 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一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谭振义
设计时间: 2011.6.8-2011.6.28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
姓 名: 谭振义 专 职 业: 称: 机械制造与自 动化
减环: -25 -20 封闭环: 5
0.294 -0.03
由计算可得 A 的基本尺寸为 5,上偏差为 0.294,下偏差为 0.03 时,才能保证设计尺寸。
25 -0.084
0
0.07 20 0.21
50
0 0.01
A
工序 12:钻锥孔Ф8mm 及 M8 底孔。
11
工序 13:攻丝、精绞Ф8mm 孔,保证粗糙度 1.6。 在加工 M8 螺纹时,为保证工序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需要进行尺 寸链换算。 (1) 确定自由公差等级 (查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 P27 页 表 1.4——24) (2)确定封闭环,工序尺寸,尺寸链图。 列竖式:计算工序尺寸 A: 增环: 30 减环: -10 -0.36 +0.36 -0.52 0
均匀,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精基准。 (4)互为基准反复加工原则 有些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 可以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方法来保证。
8
(5)定位可靠性原则
精基准应平整光洁, 具有相应的精度, 确保
定位简单准确,便于安装,夹紧可靠。如果工件上没有能作为 精基准选用的恰当表面,可以在工件专门加工出定位基面,这 种精基准成为辅助基准,辅助基准在零件的的工作中不起任何 作用它仅仅是为加工的需要而设计的。 3.加工阶段的划分 该拨叉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可将加工阶段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 工和精加工几个阶段。 4.工序的集中和分散 本拨叉选用工序集中原则安排拨叉的加工工序。 该拨叉的生产类 型为成批生产,可以采用万能型机床配以专用工、夹具,以提高生产 率;而且运用工序集中原则使工件的装夹次数少,不但可缩短辅助时 间,而且由于在一次装夹中加工了许多表面,有利于保证加工表面之 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要求。 5. 机械加工工序 1)遵循“先基准后其他”原则,加工一开始,总是先安排精基 面的加工,然后以精基面定位加工其他表面。如果精基面不止一个, 则应该按基面转换的顺序和逐步提高加工精度的原则来安排基面和 主要表面的加工。 2)遵循“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工序,中间安排半精 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3)遵循“先主后次”原则,先安排主要表面的加工,后安排次
6
在选择粗基准时, 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保证各加工表面有足够多的 余量,及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间的尺寸,位置符合零件图样设 计要求,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重要表面余量均匀原则 必须首先保证工件重要表面具有
较小的加工余量,应选择该表面为粗基准。 (2)表面间的相互位置要求原则 必须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
4
第二节
(一)零件的作用 零件实物图
零件的分析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车床 CA6140 拔叉,型号为 831007。它位于 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挡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要求工作, 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零件上方的φ22mm 孔与操纵机构相 连,Φ55mm 半孔则是用于与所控制齿轮所在的轴相接触,通过上方 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俩件零件铸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零件的材料为 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 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为此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 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 1.小孔Ф22mm 的上端面。
指导 教师 评语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课程 小组 评定
评定成绩:课程负Leabharlann 人:年月日
2
目录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的作用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第三节 工艺规程设计 (一)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二)基面的选择 (三)制定工艺路线 (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第二章 夹具设计 (一)机床夹具的功用 (二)问题的提出 (三)夹具设计 (四)设计总结 (五)参考文献 4 4 5 6 6 6 6 6 10 19 23 23 24 24 24 25
3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第一节 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 技术 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 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了解并认识一般机 器零件的生产工艺过程, 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 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 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 好的基础,并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大好基础。 由于能力所限, 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