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文化发展的实质(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理解:(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分析(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课程标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

(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七:【新课教学】: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程标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教学】:(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

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

◇课堂练习: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答案:B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

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D项说法锚误。

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

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本课小结: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

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以此系统地掌握全课内容,还要从中总结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化创新的途径》导入新课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简介及《氓》一诗赏析)提问:《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这首诗是一个弃妇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表现了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提问:在那种时代,妇女轻易地被丈夫抛弃,是极个别的现象吗说明了什么提示: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氓抛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氓》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诗歌提示: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探究问题)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课件展示)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

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而德孝为先”。

……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我们来看其中一个。

(多媒体课件展示“埋儿奉母”及探究)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内容)(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教师针对课本第54页的探究,请学生举例。

(多媒体展示:快乐驿站)进一步引出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就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典范。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教师进行讲解。

探究: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有何影响2、结合这个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创新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课件展示)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③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请看书第55页探究:这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提示: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