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

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摘要: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

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也有许多弊端,本文就转基因食品的利弊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影响自从基因工程技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这项新兴的生物技术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转基因技术对于生命的繁衍规律来说,是近乎神话的颠覆,彻底打破过去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充分显示出人的再造能力,人类在挑战自然造物主的角色。

于是,各种各样转基因食品、药品和实用基因工程技术相继呈现在我们面前。

与此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带给人们关于这项技术的利弊的思考。

在基因工程的产品中,引起关注最多的要数转基因食品。

一、什么转基因食品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而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成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酵母疫苗,转基因工程菌抗生素,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先赚近年来,世界上转基因生物研发工作进展非常迅速。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00万公顷。

资料显示,除了转基因粮食之外,中国仅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00万公顷,使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四,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

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估计达442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即增加了430万公顷。

1996年-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5倍之多,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4420万公顷。

这么快的增加速度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民对种植转基因作物有较高的接受程度。

2000年美国仍是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其转基因作物估计净增加160万公顷,主要用于转基因大豆、棉花和油菜籽的种植。

由于转基因作物产量高、价格低、耐贮运等特点,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品质好、成本低、附加值高等原因,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连年上升,2005年销售额达到80亿美元。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已经直接或间接被制作成人类的消费品。

目前,世界各地的食品超市中均有转基因食品的三、转基因食品的利的方面先说转基因食品在农业方面的好处。

目前转基因产品生产国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这四周所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量的99%。

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约400万公顷,绝大部分是转基因棉花,进口转基因作物最多是转基因大豆。

其中许多转基因作物都是抗虫、抗病害的,所以不用施农药,既减少农药的残留,有助于人类的饮食健康,又免除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转基因食品大多是高产、速长、抗盐碱和抗旱的,使得大量的不良耕地得到充分利用,缓解人多地少的巨大压力问题,可以说转基因作物在这方面做出了的很大贡献。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最近报道,营养不良的人数增加了2500万,从81500万增加到了84000万。

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作物使人坚信,它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做出贡献:提高作物的生产能力,于是,可以对全球的粮食、饲料和纤维的安全做出贡献;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作为一种能提高生产力的土地节约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投入,提高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减少由于非生物和生物逆境造成的饥荒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改善经济社会福利,使发展中国家脱贫。

转基因食品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

传统的食品通过添加剂来改变口味,加入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然而添加剂和防腐剂中都含有有害成分,转基因食品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不足。

通过转变或转移某些能表达某种特性的基因,从而改变食品的口味、营养成分和防腐功能。

如利用外源基因导入或基因替换技术可以改善牛奶的成分,生产特定人群的食用牛奶。

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动物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去,使植物性食品带有某种动物性营养成分及口味。

转基因食品为改良动物性食品品质、培养优良的新品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转基因鱼、鸡、猪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有人认为转基因只是加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种科技创新的产物。

其次,在对转基因食品分析的时候,根据食品的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分析表明转基因食品不直接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人体需要的各种成分仍然存在,只是成分含量有些变化。

比如某种转基因小麦中面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非转基因小麦,蛋白含量高的面粉更适于烤焙,口感更好,甚至转基因面粉中的蛋白质功能和对照相比没有异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生物实验室曾经进行过验证转基因食品的阶段安全性的实验:取2组白兔(具有相同的遗传特点和生长期)各四只,自一月龄开始对比饲喂。

食谱如下表-1:各种饲料的配比符合要求,喂养过程中每周称量体重,观察生长速度,并作记录。

表-2为第四个月的最后记录。

处死8只兔后,取兔肝观察并称重没见形状差异和质量差异,所以,得出结论,1-4月龄白兔在饲喂转基因食品后,生长速度相同,转基因食品没有使动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转基因食品在很多方面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

四、转基因食品的弊的方面首先,现在特别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还没办法确定。

国内民众始终有疑虑,因为外源基因在受体中的表达可能会改变,甚至产生有毒的物质,从而造成中毒反应,对人体健康不利。

并且过敏反应也是一个忧虑的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产生新蛋白,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的激烈反应,它产生的新蛋白是否会引起免疫系统的紊乱,不能准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失去正常的免疫监控能力,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反国外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程度较高,例如在转基因技术使用时间较长的北美,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顾虑相比我国要低。

在转基因生物的筛选中要使用抗生素,有人就怀疑这有可能会增加人体的抗药性,增加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用量,或者抗生素基因转移到肠道细菌中产生抗药菌株等。

以上的这些都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的所在。

转基因食品还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险。

主要是破坏生态平衡和基因污染。

由于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的优化组合,具有比传统的作物品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它们的生存会占优势,因而会淘汰原有的一些物种,加速濒危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非目标生物(如昆虫)对基因产物的敏感性,基因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可能破坏自然界原有的基因库,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污染是指转基因作物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扩散到其它同类作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种上,并成为后者基因组的一部分。

基因污染可能使其他的野生物种获得新性状,如耐寒、耐寒、抗病、抗除草剂和高产等特性,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和超级细菌的出现,为了避免这样的难题出现,这就要求科学家培育不能与野生种类杂交的安全品种,从转基因植物的出发地就解决这个问题。

五、正确对待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其他技术不能媲美的优越性,比起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增产手段来说转基因技术应该是更为理想的。

转基因食品是食品领域的一场革命。

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增至75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如果延续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将使人类陷入生存危机。

考虑到地球上众多的人口需要供养,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如何解决成为人类的最大困扰,开辟新垦土地的希望很小,利用传统农业技术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且异常缓慢,所以人类只能向智慧伸手,直奔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人类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的选择。

在此,既然不能完全证明它的危险性,我们还是要接受转基因食品的。

不可否认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持续存在的,直到可靠的、有说服力的食品安全性测试试验的出现才能明确地回答这个安全问题。

到那时,我们还是来得及进行取舍的。

当然,全社会利用科学的方法适当监管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对策。

2000年1月24~28日,在加拿大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订立了生物安全议定书,该公约侧重于转基因技术,要求在研制、装卸、运输、使用、转移和释放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构成的风险。

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让全国性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所参照,并且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让转基因技术在一个不能失控的环境运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巨大危害,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很大益处。

我们可以认为传统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具有等同地方。

根据现有的事实,人们可以坚信,转基因技术进入21世纪的农业领域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参考文献:[1] 葛国耀等.透视转基因食品.自然辩证法通报.2004(2)[2] 朱鑫泉.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四[3] 闫新甫(编号:2001-5-2-20).[4] 杨洋等.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管理.食品安全.2004(6)[5] 陈颖等.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生物技术.2003(10)[6] 张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全球状况.2003.[7] 李传印.转基因食品的忧患[J].生物学教学.2001(12)[8] 汪其怀等.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管理[J].世界农业,200,(9):24-26[9] 范丽艳,魏威,朱正歌.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80-85[10]齐振宏,王瑞懂.中外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认知与态度问题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115-119[11]孙传范.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50-8852,8891[12]何礼健等.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J].安慰农业科学,2011,39(1):66-68[13]张启发.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4]余勇亮等.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9(1):143-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