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课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课件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8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三份重要报告
(一)《增长的极限》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 1.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 之间的关系; 2. 世界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 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项基本因素的 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3. 解决的办法:控制发展,必要时不发展。
2)限制--“人人平等” 不剥夺后代人的 权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5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
经济增长
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 动质量的提高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低可投持续发入展的、基本低理论 消耗、低污染”
16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 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0
(三)《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 观 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 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 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 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该报告第一 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的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2
“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 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 的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3
马尔萨斯(1766-1834年) 李嘉图(1772—1823年) 穆勒(1773—1836年)
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 存在着生态边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4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 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 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 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 治的事务议程。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9
(二)《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①解释生命资源保护 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②确定优先保护的 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③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 有效方式。 虽然《世界保护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 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 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内涵与特征(重点)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明 确提出于当代,但在我国,朴素的可持续发 展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 的实践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期,就有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的论著。
(三)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时间:2002年8月26日~9月4日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目标:全面审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
《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主要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行动
的战略与措施
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
开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0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EFNef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三)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是指“生态系 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 容能力(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及其可 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 口数量”。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5
(1)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2)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5
日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
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
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
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6
(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
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
开的,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1.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
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2. 会议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3. 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
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7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3
•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 《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 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4
内涵(两个基本点)
1) 需求--人的基本权力 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 资源开发与环境限度不能被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