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一章绪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1、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千百年来,发展始终是人类执着追求的最基本、最崇高、最普遍的目标。
WCED在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WCED 1987)。
2、二战以后,亚、非拉国家的广大地区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等纷纷从政治上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
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以后,其自身的特点是:国土、人口、资源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特点社会经济形态相似——贫困落后为摆脱贫困选择传统的发展摸式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并以工业化为实力,提高人均GNP水平。
这种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一时繁荣。
但产生问题:大量失业人口两极分化通货膨胀人口膨胀农业生产停滞分配不均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的生产体系对生活资料高消费的生活体系而构成的传统模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也产生一系列问题。
如资源枯竭,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自然灾害加剧加频。
尽管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它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70年代世界学术界出现“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的争论。
“悲观派”认为:放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乐观派”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一切。
4、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问题(1)全球性资源短缺A、矿产、能源濒临枯竭90年代能源利用结构为:煤炭29%石油39.2%天然气22%核电7%水电 2.4%地热发电0.4%其中人类需求能源中97%属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占59.2%)如果按2000年预测需求量计量,目前已探明量到2015年,能源耗尽。
按推算2010年需求量计算,已有资源全部转为探明储量,也只能维持到2035年,天然气维持66年。
石油资源到21世纪中期枯竭,天然气到60年代枯竭。
目前,世界已发现矿近有200种,根据对154个国家矿产资源测算,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潜在价值142万亿美元,对43种重要非能源矿统计,基中静态储量在50年内枯竭有锰、铜、铅、锌、锡、汞、钒、金、银、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石膏、滑石等16种。
B、土地资源减少,质量持续下降地球上被人类支配土地1.4亿km2(陆地表面1.49km2),其中耕地0.15亿km2,天然草地0.3亿km2,林地0.4亿km2,城镇居民、工矿、交通、沙漠、沼泽0.9亿km2(另:终年冰雪土地0.15亿km2)世界每年水土流失量240亿吨,中国50亿吨。
土地沙漠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荒漠和干旱区的土地面积由0.11亿km2 0.26亿km2。
联合估计,每年有21万km2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或近于无用的状态。
每年畜牧业损失达60亿美元。
(另:全球35%以上土地正处于沙漠的直接威胁之下,以亚、非、拉美最严重。
)土地自然退化现象严重自然退化是由于耕作期过长、过密、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以及灌溉不当,使土地盐碱化或贫瘠地。
土地自然退化1.5万km2/年,土地降低生产力。
(另:城市、居民,交通占用耕地,乱垦坡地导致退化。
)据估计,全球人均耕地2500m2,亚洲人均为1500m2,且82%以上已投入耕作生产。
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始于非洲,80年代为拉丁美洲,90年代全球下降。
C、森林赤字,草地破坏原全球陆地表面有84%的森林,草地为人类提供木材、肉食、牛奶等基本生活品(按土地利用方向划分,但不少地区不属草地,原因历史上被大面积开垦,部分为荒地,部分为荒漠、农田)。
目前,地球上郁闭林0.28亿km2,占全球2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世界可划分草地0.67亿km2,占45%(包括南极洲),2000年,世界森林下降到0.21亿km2,预测2020年下降到0.18亿km2,人均林地由1975年的0.007km2下降到2000年的0.003km2。
20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已有40%多的热带雨林遭破坏(雨林以每年6.1万km2速度递减)。
D、淡水分布不均,贫水区和城市水荒日益严重地球表面71%以上为水覆盖,然而其中97.41%的水是咸水。
淡水只占2.59%,但仍不能全部利用。
冰川占1.98%2.59%淡水中地下水占0.592%湖、土壤、生物、大气、江河占0.014%据估计:人类可利用地表、地下水为3.5亿亿m3,2000年人类取水量达7万亿m3。
水问题:缺水、水污染中国:20世纪90年代:500个城市、缺水300个,其中100个严重缺水。
北京地区30—40%农用水转供给工业、城市。
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等城市缺水非常严重。
“急、急、十万火急,请节约每一滴水。
”E、海洋资源库面临劫难全球海岸线长59.4万km。
浩瀚的海洋中生长着18万种动物,2万种植物。
每年可捕量为1亿吨。
问题:a、海洋生物过度捕捞:1991年,海洋捕捞量超过1亿吨。
由于捕捞鱼种集中在经济鱼类,导致经济鱼类濒临绝种。
b、海洋污染:污染物有污水、工业废物、化学残余物、石油、海洋废弃物。
(2)生物多样性锐减。
每天约有100—300种临近灭绝。
(3)全球气候变暖。
增加了25%,甲烷增加了100%,氮氧物增加了8%。
从1765年到1990年大气中CO2全球气温近10年增加了0.3—0.6℃,预计到2030年海平面上升20cm,2100年海平面上升65cm。
(4)臭氧层破坏。
层平均减了3%,其中高纬减少5—10%。
破坏原因: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O3发剂、溶剂、冷冻剂。
面对以上问题,国际社会开始现性地思考:(1)不能狭隘地只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2)不能只着眼于各国局部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来处理生态问题,必须认识到“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全球一体化的。
(3)不能只依靠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思考。
二、人类对环境问题及未来的思考过去一百年间,人类最深刻的警醒莫过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森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的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尔森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
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中心。
20世纪初,以工业电气化、交通运输摩托化两大潮流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机械化耕作、大量应用化肥、杀虫剂农药为代表的"农业革命"相继来临。
烟囱林立的工厂、汽车川流不息的公路、拖拉机耕作的农田成为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标志,也成为后起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孜孜追求的理想。
但是,大规模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
人类本身首当其冲,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在率先工业化的国家中,由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成为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也由于开发手段的不当而日益恶化。
1、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63年美国的卡尔逊所署《寂静的春天》发表,引起世界轰动。
1966年,经济学家主张用“循环式经济”代替“单挂式经济”。
随后,丁·福雷斯在《世界动力学》、梅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二者共同论点:①世界是一个系统;②如果按目前状态维持下去,21世纪某个时期就会崩溃;③为了防止崩溃,必须放慢经济增长,以求在一段时期内达到平衡;④必须停止人口膨胀。
《增长的极限》发表,引起人们对当代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这五大问题激烈讨论。
因为,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不增长,会愈来愈贫困;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2、没有极限的增长朱利安·林肯·西蒙所著《最后的资源》抨击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方法。
因为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资源没有尽头,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的暂时现象,粮食将来不成问题,人口将来必将自然达到平衡。
例:资源提供有效性取决于:①现有技术,使用什么原料最有效用;②这类原料在不同数量的情况下是否易得到;③开采、加工成本;④技术水平;⑤使用过原料再使用;⑥再循环成本;⑦运输原料,服务成本;⑧社会与机构有效性、措施。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1、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
成员有在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及政治方面的22位代表,其中14人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马世骏教授。
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订“全球的变革日程”。
在1987年,该委员会把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ommon Future)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紧密地联糸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中。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宣言》提出7个观点,26项共同原则。
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兹宣布:1.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