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第四章 常用麻醉方法_0

04第四章 常用麻醉方法_0

---------------------------------------------------------------最新资料推荐------------------------------------------------------04第四章常用麻醉方法第四章常用麻醉方法一、局部麻醉 1.局部麻醉的概念应用局麻药阻滞机体某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部位丧失痛觉和肌张力称局部麻醉,简称局麻。

2.局部麻醉的适应症适用于肛周、肛管及直肠下端疾病的手术。

蔓延广泛的肛周脓肿、多发肛瘘不宜采用局麻。

3.局部麻醉的常用药物现用的局麻药品种很多,常用的有酯类和酰胺类两种。

肛肠科主要应用属酯类的普鲁卡因和属酰胺类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由于它们均能稳定神经纤维的细胞膜,使动作电位无法传导,故可阻断神经功能而达到麻醉目的。

局麻常用药物的选择:(1) 普鲁卡因 (奴夫卡因) ;毒性小,作用发挥迅速,持续时间约4560分钟,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最安全。

一般用 1%溶液,用量较大时,则用 0. 5%溶液,一次使用最大量,成人为 1g。

用前要作过敏试验。

(2) 地卡因 (邦妥卡因 ) :在同等剂量时,麻醉效能比普鲁卡因大10倍,毒性大12倍。

1 / 14常用小剂量1~ 2%地卡因作表面麻醉,一次使用最大量为 60mg. 此药发挥作用缓慢,约1520分钟起效,但维持时间长达2~ 3小时。

临床上常与利多卡因混合以缩短显效时间。

(3) 利多卡因 (赛罗卡因) :麻醉效能强,发挥作用较普鲁卡因快,其毒性相当于普鲁卡因的1. 5倍,作用持续时间 1. 5~2小时。

由于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

常用的浓度为 1%,通常的剂量为 2040ml,一次限量成人为 400mg。

(4) 布比卡因 (勃庇伏卡因 ) ;其局麻效能比利多卡因大4倍,作用于运动神经相对弱些。

布比卡因用 0. 125~ 0. 5%溶液,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mg/公斤体重。

每100m1麻药中加入1:1000肾上腺素4~ 6滴,可以减慢药物吸收速度,避免药物中毒,延长麻醉时间 (老年、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不宜用 ) 。

局麻一般可持续5小时左右。

其毒性与地卡因相似,显效较慢。

4.局部麻醉方法肛肠科常用的局麻方法有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麻醉等。

局部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于病变部位。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射于病变的周围、基底或根部。

其操作可分层注射,重复浸润,或广泛浸润等。

此两种方法有时可复合应用,以增强麻醉效果。

局麻方法如下。

(1)肛周浸润:属区域阻滞麻醉,多用于混合痔或内痔结扎。

(2)病变周围浸润:属区域阻滞麻醉或二者之结合,多用于肛瘘、肛裂手术。

(3)病变区浸润:即局部浸润麻醉,可用于臀部良性小肿瘤之摘除、肛周脓肿切开排脓,用于后者时可在脓肿波动区注药,可行皮内注射,使麻醉之皮丘呈条状,于此区切开即可。

刺针勿注入脓腔内。

(4)穿刺路径浸润:属局部浸润,适用于直肠脱垂直肠周围注射法,一般在左右中位距肛缘约 2cm 左右浸润麻醉。

(5)局麻一针技术:患者取好体位,用 0. 5%碘伏消毒肛周皮肤3遍,铺无菌洞巾,抽好麻药(以 0. 5%利多卡因为例 ) ,在穿刺前再用 0. 5%碘伏仔细消毒肛门皮肤皱折,选择好肛门左(或右) 缘旁lcm处(可触及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处) ,将针头与皮肤垂直3 / 14轻抵,嘱患者咳嗽(分散注意力 ) 同时迅速进针至皮下,做一皮丘,然后沿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内进针,边进针边注药(约进针7cm,注药10m1) ,可将此处肛门神经分支末梢阻滞,并使括约肌松弛,然后退针至皮下,再沿皮下向肛门前后位分别注药(各约10m1) ,使药液充分沿肛周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浸润,并使针尖越过中线1cm,拔出针头,再于麻药已浸润处的部位进针,同法麻醉对侧肛缘皮肤、皮下及肌肉和神经末梢,全部用药约4060ml,注药完毕,用纱布覆于指尖,轻揉肛周,使麻药充分浸润,皮丘消失,用手指扩张肛门,使肌肉松弛。

麻醉即成功。

5.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1) 中毒反应是使用过量的麻醉剂,或剂量虽没有超过正常量,但药物迅速进入血管内而出现全身兴奋继而抑制的症状。

中毒较轻时为大脑皮层、皮质下中枢及脊髓的不同程度的兴奋,如头昏、目眩、恶心、心悸,进而发展为烦躁、谵妄及惊厥;中毒严重时则兴奋期非常短促或不明显,而直接进入全身抑制状态,如呼吸微弱、脉搏缓慢、血压下降、出冷汗、发绀等。

严重者可因惊厥、虚脱和窒息死亡。

处理原则:①立即停止用药,注意安静,保暖;②检查病人的全身情况,如血压、脉搏、呼吸等;③呼吸功能不健全时吸氧,防止---------------------------------------------------------------最新资料推荐------------------------------------------------------ 脑缺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面罩给氧或气管内插管;④循环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进行静脉补液,必要时使用升压药;⑤病人兴奋、惊厥连续不停时,可用 2. 5%硫喷妥钠溶液2~ 5ml静脉慢注,或琥珀酰胆碱3050ml静注(以上均为成人量) ;⑥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受严重抑制时,可适当使用中枢兴奋剂;⑦针刺内关、人中、涌泉及少商等穴,用强刺激手法,或温灸关元穴。

病人用少量的麻醉剂后,即出现中毒症状。

处理原则与过量中毒者基本相同,若能及时处理,则症状可于短期内明显改善。

(2) 过敏反应有立即反应和迟缓反应两种,后者多见。

立即反应有皮疹、虚脱、抽搐、神志不清等。

延迟反应开始可见皮疹、出虚汗、头昏等,继则可能有肺、脑水肿等严重反应,处理必须及时,应给予抗过敏、抗中毒和复苏等综合治疗。

(3) 预防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措施①术前应询问过去有无麻醉过敏史,并事前作皮肤过敏试验。

②随时备好急救药物及用具。

③用药前检查,应经两人核对药物名称、浓度,并注意有无变质。

5 / 14④除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应忌用肾上腺素之外,一般可于lOOml麻药内加入1:1 000肾上腺素0. 2~ 0. 3ml,以延缓麻醉药物的吸收,从而使作用时间延长和减少全身毒性反应的发生,且可减少局部渗血。

⑤每次注入药物前试行抽吸,无回血时始可注入,以免注入血管内发生中毒反应。

⑥如发生中毒情况, 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外,应立即积极处理。

⑦尽量选用最低有效浓度并控制用量。

⑧为防过量中毒,一次给足量后,需追加再用,应予 20 分钟以上方可注药。

肝功不良者,浓度与剂量均宜减少。

二、腰俞麻醉 1.腰俞麻醉的适应症混合痔、环状痔、高位复杂性肛瘘、肛门狭窄、骶尾部肿瘤等肛门直肠手术。

2.腰俞麻醉的禁忌症(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骶骨畸形者。

3.常用的局麻药物主要应用 2%的普鲁卡因、 12%利多卡因,盐酸罗哌卡因。

4.麻醉方法 (1)体位:患者所取体位无特殊选择,一般多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最新资料推荐------------------------------------------------------ (2)腰俞穴体表定位:腰俞穴即骶裂孔,位于第 21 椎下凹陷处。

尾骨尖上 5080mm 是此穴。

医者以右手中指端按至患者尾骨尖处,自此以拇指尖沿骶中线上移 50 一 80mm,可触及凹陷。

测量两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即骶 2 棘突中点)垂直向下约6080mm 可触及凹陷。

其骨性标志,三角形的上角为骶中嵴末端膨隆处,三角形的两下角即左右骶角。

三角形中央为标准骶管麻醉的穿刺点。

(3)操作方法:有骶管穿刺平行进入法和垂直进针法,成功的穿刺标志有:①用注射器回抽时无脑脊液。

②回抽时无血。

③注入空气时用左手掌面覆在骶尾部无皮下肿胀感,推注时注射器轻按即可下滑而无阻力。

④注药时十分通畅,无阻力。

⑤注药后无局部皮下肿胀。

5.注意事项骶裂沟在骶管下部,为硬脊膜外腔的一部分,故此麻醉亦属硬脊膜外麻醉。

其与骶管相连,多量注药可进入骶管,因此麻醉注意事项与骶7 / 14管麻醉相似。

(1)注药前定要抽吸,无回血方可注药。

如遇回血,立即拔出针头将含有血液的麻醉药排出后再重新穿刺,至无回血时为止。

否则麻醉药进入血液后,可致中毒。

(2)注药应缓慢。

此可避免吸收过速和骶裂沟压力突然变化所招致的中毒样反应。

(3)严格选择刺点,注意相应区体表痛觉消失的变化,可使麻醉成功率达到 100%,潜伏期全无或甚短。

(4)刺针宜细短,进针宜浅不宜深。

三、骶管阻滞麻醉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射局麻药于骶管腔内阻滞骶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

约有 20%的人有骶管的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如发现异常或穿刺困难,可改其他麻醉方法。

1.适应证:肛门、直肠和会阴部手术。

2.禁忌证:穿刺点皮肤感染、凝血功能异常、骶裂孔畸形。

3.体位:俯卧位骨盆垫高,暴露骶部或侧卧位腰背尽量向后弯曲,双膝屈向腹部。

4.选择穿刺点:---------------------------------------------------------------最新资料推荐------------------------------------------------------ 自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约 4cm 可触及一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及豆大的骨质隆起为骶角。

两骶角连线的中点或中点垂直向尾骨尖 0.5cm~1cm处即为穿刺点。

两侧髂后上棘连线在第 2 骶椎平面,为硬脊膜囊的终止部位,骶管穿刺针若超过次部位即有误入蛛网膜下腔而发生全脊麻的危险。

5.操作方法:消毒铺巾后在穿刺点处做皮丘,将穿刺针垂直进针,当刺过骶尾韧带后或进针有骨质感时,将针向尾侧方向倾倒,与皮肤呈 30 度左右角推进 2~3cm,用注射器抽吸无脑脊液及血液,注射生理盐水或空气无阻力,无皮肤隆起,证实针尖确实在骶管腔内,即可注入试验剂量,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分次注入药液。

6.用药方法: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 3~5ml,观察有阻滞平面,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再注入 15~25ml 局麻药。

1 小时以内的手术可用 1.5%的利多卡因 25ml, 3 小时以内的手术可用 2%的利多卡因 15ml 和 1%丁卡因 5ml, 3 小时以上的手术可用连续骶管阻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