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恩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密码机(图)

二战“恩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密码机(图)

“恩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密码机美国大片《U-571》告诉人们“埃尼格玛”密码机是战争中同盟国费尽心机想要获得的尖端秘密,是战胜德国海军潜艇的关键所在。

历史也确实如此,对于潜艇作战尤其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来说,无线电通讯是潜艇在海上活动获取信息通报情况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埃尼格玛”密码机则是关乎整个无线电通讯安全的设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英军跳帮小组乘小艇接近德国海军U-505号潜艇,数十分钟后获得了“恩尼格玛”密码机自从无线电和摩尔斯电码问世后,军事通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无线电通讯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己方接受电文的同时,对方也可“一览无遗”,因此人类历史上早就伴随战争出现的密码也就立即与无线电结合,出现了无线电密码。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所有无线电密码都是使用手工编码,毫无疑问,手工编码效率极其低下,同时由于受到手工编码与解码效率的限制,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强的加密方法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又很容易被破译,因此在军事通讯领域,急需一种安全可靠而又简便有效的方法。

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查德·里特(Richard Ritter)创办了一家新技术应用公司,曾经学习过电气应用的谢尔比乌斯想利用现代化的电气技术来取代手工编码加密方法,发明一种能够自动编码的机器。

谢尔比乌斯给自己所发明的电气编码机械取名“埃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乍看是个放满了复杂而精致的元件的盒子,粗看和打字机有几分相似。

可以将其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键盘、转子和显示器。

“恩尼格玛”密码机键盘一共有26个键,键盘排列和现在广为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只不过为了使通讯尽量地短和难以破译,空格、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键。

键盘上方就是显示器,这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屏幕显示器,只不过是标示了同样字母的26个小灯泡,当键盘上的某个键被按下时,和这个字母被加密后的密文字母所对应的小灯泡就亮了起来,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显示”。

在显示器的上方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转子才是“埃尼格玛”密码机最核心关键的部分。

如果转子的作用仅仅是把一个字母换成另一个字母,那就是密码学中所说的“简单替换密码”,而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的密码破译专家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统计字母出现频率的方法来破译简单替换密码,柯南·道尔在他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跳舞的小人》里就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福尔摩斯使用频率统计法破译跳舞人形密码(也就是简单替换密码)的过程。

——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

举例来说,当第一次键入A,灯泡B亮,转子转动一格,各字母所对应的密码就改变了。

第二次再键入A时,它所对应的字母就可能变成了C;同样地,第三次键入A时,又可能是灯泡D亮了。

——这就是“埃尼格玛”难以被破译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一种简单替换密码。

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

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

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

于是“埃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

假设第一个转子已经整整转了一圈,按A键时显示器上D灯泡亮;当放开A键时第一个转子上的齿轮也带动第二个转子同时转动一格,于是第二次键入A时,加密的字母可能为E;再次放开键A时,就只有第一个转子转动了,于是第三次键入A 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

而事实上“埃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埃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那么重复的概率就达到26x26x26=17576个字母之后。

在此基础上谢尔比乌斯十分巧妙地在三个转子的一端加上了一个反射器,把键盘和显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电线连在一起。

反射器和转子一样,把某一个字母连在另一个字母上,但是它并不转动。

乍一看这么一个固定的反射器好象没什么用处,它并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编码数目,但是把它和解码联系起来就会看出这种设计的别具匠心了。

当一个键被按下时,信号不是直接从键盘传到显示器,而是首先通过三个转子连成的一条线路,然后经过反射器再回到三个转子,通过另一条线路再到达显示器上,比如说上图中A键被按下时,亮的是D灯炮。

如果这时按的不是A键而是D键,那么信号恰好按照上面A键被按下时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后到达A灯泡。

换句话说,在这种设计下,反射器虽然没有象转子那样增加不重复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码过程完全重现编码过程。

使用“埃尼格玛”通讯时,发信人首先要调节三个转子的方向(而这个转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发双方必须预先约定好的),然后依次键入明文,并把显示器上灯泡闪亮的字母依次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下的闪亮字母按照顺序用正常的电报方式发送出去。

收信方收到电文后,只要也使用一台“埃尼格玛”,按照原来的约定,把转子的方向调整到和发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后依次键入收到的密文,显示器上自动闪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

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一样,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时反射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个字母永远也不会被加密成它自己,因为反射器中一个字母总是被连接到另一个不同的字母。

“埃尼格玛”加密的关键就在于转子的初始方向。

当然如果敌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还是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转动转子方向来找到这个密匙,特别是如果破译者同时使用许多台机器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对付这样“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转子的数量来对付,因为只要每增加一个转子,就能使试验的数量乘上26倍!不过由于增加转子就会增加机器的体积和成本,而密码机又是需要能够便于携带的,而不是一个带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转子的庞然大物。

那么方法也很简单,“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三个转子是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

假设三个转子的编号为1、2、3,那么它们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这六种不同位置,当然现在收发密文的双方除了要约定转子自身的初始方向,还要约好这六种排列中的一种。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关键部件——转子而“埃尼格玛”之父谢尔比乌斯却未能看到“埃尼格玛”被广泛使用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于1929年5月因骑马时发生意外伤重而死。

波兰的情报系统早在战争爆发之前,1939年7月25日,波兰的情报机关总参谋部第二局就分别向英国和法国提供了有关德国密码机“恩尼格玛”的重要文件的副本。

这些文件副本能够破译德国的各种秘密情报。

一些波兰的密码破译人员很快就被疏散到法国,然后又到了英国。

一个负责监听和破译德国密码的特别中心,在布莱其雷庄园被组建起来。

波兰的“恩尼格玛”破译工作在战争期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不列颠战役、大西洋海战和194 4年反攻欧洲大陆的时候。

另外,一些撤退到英国的波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所作出的贡献也应该被提到的。

电子技术专家们在研制声呐(HFDF—高频方向搜索)的过程中起到过很大的帮助。

波兰工程师还研制了可旋转的坦克潜望镜和一种高射炮,这些武器还数以万计地装备英国军队。

情报工作由于在被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正规的军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波兰在同盟国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战前搜集了大量德国的情报。

在整个战争期间,波兰的情报机关第二局分别隶属于总参谋部和AK情报组织。

情报工作的重点有两个:南欧、北非和被占领的波兰、德国本土。

第二局在伦敦的总部则是负责协调所有的波兰情报组织行动和与英国的情报组织的特派员进行接触,包括特别行动小组(SOE)。

在被占领的欧洲地区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活动。

1941年8月,波兰的情报机关又与美国的情报机关(OCI,稍后是OSS)签署合作协议。

1942年,AK情报组织通过无线电与苏联红军取得直接联系。

在这段时间之前和以后,许多波兰情报组织搞到的重要情报,通过英国的帮助,被送到了莫斯科。

由于与盟国的关系非常重要,波兰的情报机关无法使用所有的情报来源,这样就限制了自身在情报搜集方面的能力。

从1940年9月开始,所有的波兰情报组织都直接受命于伦敦的总部。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了西欧、南欧和北非的情报网。

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情报网在法国(代号“F”,稍后是“F2”),它拥有总数为2500人的情报工作人员。

在1940~1944年间,先后为在伦敦的情报中心提供了超过5000份情报。

1944年,在巴黎进行情报工作的情报网“Interallie”把情报工作的重点集中于协助盟军进攻。

同样。

在丹麦、比利时、荷兰、瑞典、瑞士、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勒斯坦、巴尔干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也存在波兰的情报组织。

这些波兰取得的情报通过代号为“AFR”的情报网络被发送出去。

这些情报在盟军进攻北非(火炬行动,1942年12月)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法国,波兰的情报网也从事着秘密颠覆活动和宣传工作。

这项任务则是由一个为波兰独立而战的组织——“Monika”负责。

在被占领的波兰本土里,第一个情报网络于1939年秋天成立。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织就是“Muszkieterzy”。

情报活动得到活跃的发展是始于法国沦陷后,当时认为战争将要比原来所预计的更为漫长。

第二局则是以上所有组织和其他军事情报服务部门的领导组织,包括在华沙的情报中心和A K情报组织的区域。

据估计,在这些组织工作编制中有15000人从事情报工作,并在邮局和铁路里担任很重要的职位。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密码总代号为“Stragan”或“Stall”)就是在德国的柏林、汉堡、科隆、维也纳、柯尼斯堡、布雷斯劳、斯德丁等城市都设置了情报组织。

代号为“S tragan”的情报组织(密码代号为“Lomard”或“Pawnshop”)也承担了破坏活动,如试制炸弹。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东线的情报工作(密码代号“Pralina”或“Laundry”)也开始了。

在Smolensk、Kharkiv、Riga、Daugavpils等地都建立了情报点。

1941年春天,波兰的情报机关通过伦敦把一份有关德国入侵苏联的综合情报送到莫斯科。

AK情报机关最惊人的成果就是发现德国在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那里是制造V1、V2导弹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