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执业药师药剂学液体药剂复习资料

2016年执业药师药剂学液体药剂复习资料


眼部
<10 无
无无

阴/尿道、耳鼻、呼吸道 <100 <10
无无
鼻及呼吸道:无 其他:无要求
用于手术、烧伤及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
含动物组织(包括提取物)的口服制剂不得检出沙门菌;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处。
二、常用防腐剂 1.羟苯酯类(或称为尼泊金类) ①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 ②羟苯脂类中,丁酯抑菌活性最强,溶解度最低 ; ③各种酯类合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如:乙酯与丁酯(4:1) ④容易与吐温类、聚乙二醇等络合,虽然尼泊金类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但其抑菌的作用下降 2.苯甲酸与其钠盐 ①用量与 pH 有关,最佳 pH 值为 4 ②苯甲酸防止发酵的能力较尼泊金强,但防霉菌作用较尼泊金弱。 3.山梨酸 具有防腐作用的部分是分子态的山梨酸,故使用时的 pH 应为 4。 4.苯扎溴铵(即新洁而灭)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外用消毒防腐剂。 5.醋酸氯已定 又名洗必泰,是一种广谱杀菌消毒剂
第 3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剂学》
三、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以水为溶剂,则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 以非水溶剂为溶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
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1.琼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先将明胶碎成小块,放于水中泡浸 3~4 小时,使其 吸水膨胀,这是有限溶胀过程,然后加热并搅拌使其形成明胶溶液,这是无限溶胀过程 2.甲基纤维素:冷水完成制备 3.淀粉的无限溶胀过程需加热至 60℃-70℃ 4.胃蛋白酶合剂时,需使其自然溶胀,不搅拌
总属 一、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 2.甘油:3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 3.二甲基亚砜(DMSO) (二)半极性溶剂 1.乙醇:含乙醇 20%以上即具有防腐作用 2.丙二醇 3.聚乙二醇:片剂、滴丸、软膏剂、栓剂、气雾剂、注射剂 (三)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 2.液体石蜡 3.醋酸乙酯 二、矫味剂:甜味剂、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
四、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束:在溶液内部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互相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 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集合体。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一般认为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临界胶束浓度: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 CMC 临界胶束浓度反映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通常,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越小,其增溶能力越强。 在 CMC 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达到最低值。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HLB 值在 3~8 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 W/O 型乳化剂, HLB 值在 8~16 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 O/W 型乳化剂, HLB 值在 13~18,作为增溶剂 HLB 值在 7~9,作为润湿剂 HLB 越低,亲油性越强,反之亲水性越强,混合后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有加和性 3.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Krafft 点 温度↑→ 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解度↑ 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 Krafft 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特征值,也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应用的下限。 4.昙点 对某些含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的脱 水和收缩,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遭到破坏,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 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含有聚氧乙烯基团:吐温、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商品名称卖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聚氧 乙烯一聚氧丙烯共聚物(又称泊洛沙姆,商品名普朗尼克) 备注:聚氧乙烯一聚氧丙烯共聚物没有起昙现象
四、乳剂的变化 1.分层 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叫乳析 分层的主要原因: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2.絮凝 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现象——乳剂合并的前奏 发生絮凝的条件:乳滴电荷减少,电位降低,产生聚集
3.合并和破坏 合并——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 乳剂的破裂——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的现象
第 6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剂学》
2)亚微乳,粒径 0.1~0.5μm;静脉注射亚微乳,粒径 0.25~0.4μm 3)普通乳剂,粒径 0.1~10μm
三、制备方法 1.干胶法、湿胶法需要制备初乳: 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植物油:水:胶=4:2:1 挥发油:水:胶=2:2:1 液体石蜡:水:胶=3:2:1 2.新生皂法:油水两相混合时,两相介面上生成新生态皂类乳化剂,再搅拌制成乳剂。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 一一对应
一、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
第 4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剂学》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由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组成,而且两部分分处两端 2.表面活性剂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质
三、表面活性剂类型总结 O/W 型乳化剂:一价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吐温类)、泊洛沙姆等 W/O 型乳化剂:多价皂,脂肪酸山梨酯类(司盘类),高级脂肪醇 普流罗尼克 F-68:一般用作 O/W 静脉乳剂的乳化剂
真溶液 <1 nm 以小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均相澄明溶液,体系稳定,也称溶液剂
高 分 子 溶 1 ~ 100 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均相溶液,体系稳定,也被称为亲水胶体溶

nm
液或胶浆剂
1 ~ 100 以胶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不稳定性
溶胶剂
nm
也称疏水胶体溶液
Hale Waihona Puke 乳剂 >100 nm 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
第 7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剂学》
合并和破裂是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
4.转相
酸败 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变质 乳剂——家庭,男女双方组成 乳化剂——孩子 稳定——结婚,孩子就像表面活性剂,显著降低男女双方的张力 絮凝——问题出现,吸引力稍大于排斥力 分层——矛盾加剧,两地分居 合并——离婚 破裂——第三者插足 转相——矛盾双方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双方的数量,还取决于双方的性质 总属 乳剂的特点: 1) 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快、起效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2) 油性药物的乳剂剂量准确; 3) 掩盖不良臭味; 4) 改善皮肤的渗透性; 5) 静脉给药分布快、药效高、具有靶向性。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乳剂类型与表面活性剂 HLB 值关系: 1)O/W 型:HLB 8~16 2)W/O 型:HLB 3~6 (1)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硬脂酸盐、油酸盐等。 (2)非离子型:司盘类(脂肪酸山梨坦类)、吐温类(聚山梨酯类)、泊洛沙姆(Pluronic F68), 蔗糖硬脂酸酯、苄泽、卖泽等。 2.天然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中大部分为亲水性强的高分子材料,能形成 O/W 型乳剂。如:(1)卵黄;(2)阿拉伯胶; (3)西黄蓍胶;(4)明胶。
总属 一、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根据离子型表面活
第 5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剂学》
性剂所带电荷: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可增加药物吸收或减少药物吸收,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 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能破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盐键、氢键、疏水键,使蛋白变性。 3.毒性顺序: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Polaxamer188 毒性最低可静脉用。 4.溶血作用:阴离子及阳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较轻微,吐 温类的溶血作用最小,其顺序为: 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 吐温 20>吐温 60>吐温 40>吐温 80。 5.刺激性:吐温对皮肤与黏膜的刺激性小 三、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增溶剂、润湿剂、乳化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第六节 乳剂 一一对应
一、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微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 分散体系,称为乳剂。
形成微滴的液体称为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另一液体则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二、乳剂类型 1.按形态分类: 1)水包油型(O/W):分散相(内相)为油,连续相(外相)为水 2)油包水型(W/O):分散相(内相)为水连续相(外相)为油 3)复乳:W/O/W 型与 O/W/O 等 2.按粒径大小分为: 1)微乳,粒径 0.01~0.10μm
混悬剂 >500 nm 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
总属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2.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服用方便,易于分剂量,适用于婴幼儿与老年患者 3.可外用,用于皮肤黏膜和腔道,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4.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但也存在稳定性差易霉变及产生配伍变化等问题,携带、贮存不方便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2.非均匀相液体制剂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液体制剂浓度应准确 3.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好,口感适宜 4.外用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5.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第四节 溶胶剂(非均相)和高分子溶液剂(均相) 一一对应
一、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1~100nm)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体系,溶胶剂又称为疏 水性胶体溶液。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溶胶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二、溶胶的双电层构造: 扩散层:少部分反离子扩散到溶液中形成。 双电层: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的电性相反的电层。 ζ电位: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吸附层中反离子愈多则溶液中的反离子则愈少,ζ电位就 愈低。相反,进入吸附层的反离子愈少,ζ电位就愈高。溶胶剂ζ电位越大,其物理稳定性越好。ζ电位 降低至 25mv 以下时,胶粒间产生聚结,稳定性下降。 溶胶质点由于表面所形成的双电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外形成水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溶 胶的稳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