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纪念馆讲解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前来游览参观荣毅仁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无锡市荣巷古镇,东街锡惠名胜,西连梅园横山风景区,南临梁溪河,北至惠山山麓。
明朝正统初年(1436年),被荣氏家族尊称为“始迁祖”的荣清,带另全家人从湖北经南京迁居到无锡,在这一带逐渐形成了合称荣巷的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自然村落,到民国初年正式建镇。
在下荣的春益、春沂、春珊、春泗四支里,荣毅仁家族属于春沂支。
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幢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厅,又称为瞻仪堂。
堂外悬挂着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荣毅仁纪念馆。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大厅中央的荣毅仁塑像,塑像高2.41米,汉白玉材质,立于0.19米高的黑色花岗岩底座上。
塑像背后为红木大型屏风,屏风高6.6米,高2.8米,上面雕刻的是由无锡现代画家周怀民绘制的梅园风光图。
屏风的背面是荣毅仁的生平年表。
塑像两侧,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荣毅仁的合影照片,塑像顶部则是浅浮雕形式吊顶。
大家可以感受的到,瞻仪堂的设计方正简洁,颇具现代气息,营造出一片祥和、肃穆的庄严气氛。
大厅两侧的东西展厅则以荣毅仁实业报国、勤勉为政为主线,设计风格继承传统又结合现代元素,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冷与暖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叙述和展示了荣毅仁经历丰富、角色多重的一生:从民族资本家到上海市副市长,从中信集团的奠基人再到国家副主席。
游客朋友们,接下来,请随我往左走,我们先去参观东展厅。
东展厅主要介绍了荣毅仁出生于工商世家,如何继承父业、实业报国,如何跟着党走、成为了“红色资本家”,又是如何成为上个世纪的华商巨子的。
大家请看,这幅照片是荣毅仁担任面粉厂经理时所拍。
荣毅仁是荣德生的四子,出生于1916年5月1日。
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伟大先驱和开拓者。
作为荣氏家族第二代,荣毅仁并没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业的轻松,反而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在勤俭诚信、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荣毅仁从小立志高远,很早便进入家族企业学习经营之道。
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每逢假期,荣毅仁都要到工厂车间见习和参加劳动,激发他对企业方面的浓厚兴趣。
荣毅仁住厂实习期间非常认真、好学,虚心向厂里的师傅们请教,丝毫没有一点大少爷的架子。
他人缘极好,在和工人们的接触中学到了很多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937年荣毅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管理企业、初展才华。
抗战胜利后,荣毅仁秉承父旨、复兴企业,到1945年便已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上海解放前后,荣氏家族其他成员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和父亲荣德生、七弟荣鸿仁却留了下来,选择留在了大陆。
那么,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为何留在了大陆、跟着共产党走了呢?除了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半个多世纪艰辛手创的事业不忍抛弃之外,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呢,国民党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族工业。
无情的现实使荣德生逐渐对国民党蒋介石失去了信心。
更令荣德生寒心和绝望的是,他和家人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首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一场被称为“上海滩第一绑票案”的绑架案轰动了全国:1946年4月25日,72岁的荣德生被歹徒绑架了。
最后荣德生虽然回来了,但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谁也不清楚。
事后,荣家被特务匪徒敲诈去的赎金、付给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破案酬金,以及给一些人以莫名其妙的理由去勒索去的礼金、捐款等等,共计六十万美元。
荣德生在经济上蒙受了重大损失。
而且,绑架期间,荣德生被关押在四壁无窗、终日无光的黑屋子里整整33天,身心健康也遭到严重的摧残。
紧接着,时隔两年半,1948年9月4日,在蒋经国发动的“打虎”运动中,荣宗敬长子荣鸿元因“私套外汇”遭受牢狱之灾,前后扣押77天、被勒去财物折合50万美元。
事后,荣鸿元全家出走香港,荣家前后两次案件加起来损失了110万美金,也让荣家元气大伤。
到了1949年5月,荣毅仁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国民党法庭牵扯进了所谓的“军粉霉烂案”,后因上海迅速解放,才使他避免了厄运,但已被法院勒索去黄金10条、美金5000,共合美金1万元。
至此,荣德生终于认识到,国民党当局“视民力若牛马,等民意如敝屣,剥尽民脂民膏,终至自弃于民。
”于是,荣德生、荣毅仁这对父子主动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
另一方面,我们党的统战政策和秘密工作,逐渐解开了荣德生心中的疑虑,使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坚定了他留在祖国大陆的决心。
我们党将对荣氏家族的统战工作,列为地下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时,我们党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同荣德生联系:一是数十年的至交薛明剑的女儿、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化工系助教和共产党员薛禹谷。
荣德生创办的公益小学,从1947年9月起便一直是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秘密的机关所在地。
薛禹谷通过她父亲薛明剑向荣德生宣传中共对工商界的政策。
二是思想倾向进步的工商界代表钱孙卿、钱钟汉父子。
通过他们,地下党把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重要文件送给荣德生。
他认真阅读,反复研究,还经常同薛明剑、钱孙卿等交换意见,逐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工商政策路线。
其中,包括“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三大经济纲领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总目标。
荣德生逐步认识到:“共产党也是要实业的”。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
国民党无锡地方当局在溃逃前曾逼令无锡工商界人士随军南撤,,城防司令蔡润祺甚至企图劫持荣德生去台湾,遭到他的痛斥:“我什么地方也不去,生在无锡,死在无锡,除非你们再来绑架。
”荣德生还同薛明剑商定,各自乘坐人力包车,在无锡城闹市区兜行一圈,表明他们信守诺言、留在家乡的决心,对当时无锡工商界安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主动选择留在大陆也成为荣氏家族最大的命运转折点,党和政府给了75岁的荣德生很高的政治礼遇和信任。
由于荣德生年迈,管理企业的重任便落在了荣毅仁身上。
毛泽东称荣氏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并指示说: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此,荣家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新路。
1950年6月和1951年10月,荣毅仁两次去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他“要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周总理则称他为“少壮派”。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图片,是荣毅仁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与陈云、陈毅和宋庆龄的合影。
在荣毅仁的主持下,荣氏企业很快从亏损走向了盈余,并逐步恢复了生气。
1954年,38岁的荣毅仁率先将荣氏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由此得来。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来到上海申新第九纺织厂视察,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57年1月9日,在毛主席的建议和陈毅的举荐下,41岁的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9月,在毛主席的委托下,邓小平将荣毅仁调任北京,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从此,荣毅仁走上了从政之路。
当然了,“文革”初期,荣毅仁也受到了冲击:夫妇被批斗,自己被发配去当了一年锅炉房的运煤工、清洁工,儿子荣智健也受到连累,被下放到四川接受劳动教育。
尤其是,他和夫人杨鉴清受到了红卫兵的殴打,他的右手食指被打断,左眼因眼底出血延误了治疗而失明。
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荣毅仁才得到了保护。
荣毅仁虽然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但不相信会永久这样下去,他不仅自己从不向别人谈起这些事,还一直教育儿子要相信国家、相信党,眼睛要往前看。
果不其然,“文革”后,一个伟人的复出,以卓越的眼光,让荣毅仁重新回归企业家的角色。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半身照是荣毅仁中信时期的照片。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荣毅仁、古耕虞、胡子昂、胡厥文等工商界五位元老座谈。
他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
年逾花甲的荣毅仁抓住机会,并提出了引进外资兴办实业、创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建议。
1979年10月4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了。
大家请看,这是叶剑英为中信题的字。
坊间传说,邓小平以三顾茅庐的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
不管怎样,荣毅仁首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一线企业家和思想前卫、学有所长的年轻人共同组成的中信核心团队:王兼士、吴志超、吴光汉、雷平一、杨锡山、经叔平、叶选基和王军等。
这幅照片是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一座二十九层的现代化建筑,在当时的北京可是独一无二的,大厦外部呈咖啡色,北京人普遍叫它“巧克力大厦”,这便是荣毅仁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大本营——国际大厦,它也是北京第一座涉外写字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邓小平为中信成立五周年所题的词:勇于创新、多做贡献。
是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并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荣毅仁卓越的商业才能,开创了太多的第一,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个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国际大厦、京城大厦成为北京的商业地标;第一个涉足国际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第一个开展国际经济咨询业务……可以说,中信的业务经营遍布实业、金融、贸易、房地产、经济咨询、卫星通讯以及海外融资投标等各大领域。
因此,荣毅仁自称“包龙图”,这是无锡俗话,音同“包弄大”,意思是说做事情就要做大事。
的确,荣毅仁实现了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和使命——创办了一家巨型企业集团,引进了巨额外资,促成了一桩桩大项目的实施。
这是仪征化纤的厂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严重缺乏资金。
当时中国22个重点工程之一的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为投资不足准备下马。
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化纤产品是急需的,此项目如果下马,损失就难以预料了,纺织部找到了中信以解燃眉之急。
这笔投资并非小数目,荣毅仁权衡再三,决定冒着个人的政治风险,通过借外债的方式为仪征化纤筹集资金。
他比其他人更清楚,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环境之外,荣毅仁的大胆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到政府高官,下到普通百姓都难以接受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
虽然有争议和阻力,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要走一条新路。
邓小平请荣毅仁组建中信的初衷之一,就是包括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在比较了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中信选中了日元利率比较低,而且坚挺的日本市场作为首次发行债券的地方,也是考虑到方便为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