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
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
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
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
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
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
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
原建有烈士纪念塔,烈士铜像,烈士纪念馆,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亭等设施。
建国后征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
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国内名流也曾先后在此瞻仰和题词。
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1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政治部、总参合肥炮兵学院、武警安徽省总队、皖西学院等单位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被中央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上。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50多年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陈列馆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04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把纪念馆改造扩建列为城市重点工程,改造扩建后面积达208亩。
拆除旧馆、新建综合纪念馆,采用多媒体、声、光、电高科技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布置大别山革命简史、烈士事迹和将军事迹展览。
修缮了纪念塔及护栏花墙、悼念广场等纪念性设施,新建了8处纪念亭、阁、长廊和万余平方米的将军广场。
在广场三面建设三座凸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主题“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型雕塑。
即一座高10米,长30米汉白玉材质浮雕。
内容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去徐海东、王树生、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李德生等14位大将、上将全身像,皮定均等39位中将半身像及96位少将头像镌刻姓名,分四层排列其中。
两座纪念雕塑,各长20米,高5米。
第一座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内容为大别山三大起义。
黄麻起义成立的红11军31师,立夏起义成立的红11军32师,六霍起义成立的红11军33师。
军旗各一面,军旗下显示各大起义场景。
第二座主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场面缩影。
兴建纪念碑林,主要内容是将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等题词,洪学智等将军墨宝,朱蕴山、赵朴初等社会名流题字,原苏联、东欧、朝鲜等国际友人留言(有译文),周狷之、詹谷堂等烈士诗词、手书镌刻在大理石碑、假山、大型块石上,分别立于亭廊或绿草坪上。
整个纪念馆投资7000万元,于2006年底竣工。
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已成为安徽一流的,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高品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下面,我们一起参观纪念馆。
大家知道,大别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相继点燃了黄麻、商南,六霍起义的烽火,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
在这里走出了341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也留下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足迹。
这里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现在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陈展内容分为辉煌历史、将军摇篮、浩气长存和红韵流长四大部分。
这浮雕上的十五位名人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沙盘。
大别山方圆800里,曾发动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农民起义,组建了三个红军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包括湖北的红安、大悟,河南的新县、光山,安徽的金寨、霍山等30个市县区,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现在,请大家跟我走进“辉煌历史”,参观革命斗争史的第一部分:星火燎原。
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风云变换,广大人民群众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强烈要求革命。
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民众,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点燃了星星之火。
从1920年开始,董必武、陈潭秋以武汉为中心,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率先在鄂豫皖建立了党小组。
1923年,在曹蕴真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
(这就是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的复原场景)。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苏家埠战役, 苏家埠战役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经历了48个日日夜夜,共歼敌3万余人,成为红军史上的空前大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在党的“八七会议”的号召下,大别山区爆发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农民起义,并将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这就是红一军旧址箭场河,这位是红一军军长许继慎。
星星之火,终于在大别山区燃成燎原之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军事围剿。
面对革命的胜利,当时担任佛堂坳小学校长的罗银清激情澎湃,创作了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唱红了神州大地。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开始转移,组建了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开始长征,成为率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工农红军。
这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革命斗争史的第二部分:红旗飘扬。
红军长征之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历程,进入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为了壮大红军的声威,粉碎国民党的清剿,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奉鄂豫皖省委之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全军一千余人。
高敬亭:出生于河南新县,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位是金刚台妇女排成员之一张敏烈士。
在敌人疯狂的追剿下,为了不使自己孩子的哭声暴露目标,在给孩子哺完最后一次乳后,含泪将孩子闷死在自己的怀里。
这就是张敏烈士最后一次为孩子哺乳的情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部分: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八军军长高敬亭向国民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倡议,并在停战协议书上签了字。
1938年春,红二十八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东,成为一支抗日的主力军。
这就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队伍图。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共合作抗日在安徽省的具体体现。
这位是第五战区委员会主任李宗仁。
富金山阻击战、鹿吐石铺阻击围歼战、寿州保卫战都是国民党将士在皖西写下的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
这一部分是千里跃进,也是整个革命斗争史的最后一个部分。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7年夏,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兵分三路,强渡淮河,迅速挺进大别山,取得了高山铺战役和张家店战役的胜利。
这是邓小平在金寨县下楼房居住过的房子,他在这里居住了一个多月,制定了许多战略、方针、政策。
这是刘邓大军强渡淮河的情景。
刘邓大军在皖西得到了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迅速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巩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1949年1月22日,大别山区人民终于赢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纪念馆的第二部分:将军摇篮。
在这里陈列的皖西籍108位将军中,其中上将1名,中将11名。
少将96名。
这位是洪学智上将,金寨县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曾多年担任我军后勤部部长,1990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是第一、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红军指挥员在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和我军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皮定均中将,金寨县人,他创造了“铁流千里,中原突围”的战争奇迹,1955年毛泽东在给他授衔是对他高度品价:“皮有功,少晋中”。
皮定均荣幸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中将。
这位是陈先瑞中将,金寨县人,曾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第三届人大代表,九、十届中央委员。
陈先瑞将军一生斗争最艰苦,战绩最为显赫的要数他在鄂豫陕边区,那是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留下了一些零星的游击队,组建了红74师,并坚持鄂豫陕边区的24个县的游击战争。
陈先瑞任师长,在失去上级领导的情况下,他率不足700人之师对付4万敌军,历经百余次战争,歼敌4000余人,有力的配合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徐立清,金寨县人,1955年授衔时,主动请求降为中将,是我军唯一的正兵团级干部没有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陶勇是人民解放军中战功卓著的一员虎将,他是霍邱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后,转战南北,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南中国和抗美援朝的数百次战斗中屡建功勋。
1952年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后任东海舰队司令员,是开创我国海军事业的先驱者。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将军分布图。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来被成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
在1955年和1964年两次授衔将军总共有341位,其中皖西籍108位,占全省130位的83%。
全国有九个将军县,大别山区有5个,六安就占了2个。
将军们的革命斗争业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要为中华的振兴而不懈奋斗。
滕海清中将和詹大南少将,一生省吃俭用,为家乡捐款30万元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海清希望小学和杨桥希望小学。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341位将军名录。
这是展厅的第三部分:浩气长存。
陈列的是皖西籍和牺牲在皖西的著名烈士事迹和遗物。
这座雕像的人物有革命军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是大别山区千千万万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英烈的代表。
在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皖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有30多万共产党员、爱国志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我们从25000余名注册烈士中选展了一百多位著名烈士的史料,供大家瞻仰学习。
这些都是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
这位就是曹蕴真烈士,寿县人,曾在上海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冬回乡组建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