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学生姓名吴文军学号 20081307027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吴文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44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
创新活动中的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量度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江苏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 R&D GDP1、绪论研究与试验发展(R&D) : 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 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
美国政府近年来也指出: 研发投资来测定美国经济增长的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40%的经济和生产力成长, 但这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
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的投入对科技、经济的贡献了。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将达到2%, 同时也指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尤其要在R&D经费上加大投资。
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对R&D经费投入对GDP 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2、文献综述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 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并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并重, 坚持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 强调并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
它包括五个方面: 生产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 而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开拓以及对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
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额外利润,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一个领域的创新必然诱发其他领域的创新, 创新的成果便在经济中推广开来, 直到新的均衡。
由此可见, 熊彼特的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 而且把“创新”看作是一种把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机制, 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与企业、企业家; 创新与经济发展; 创新与经济周期; 创新与毁灭; 创新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之后, “技术创新理论”主要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 二是新制度学派。
前者主要包括爱德温·曼斯菲尔德( EdwinMansfield) 的模仿论; 莫尔顿·卡米恩(MortonI. Kanmien) 和南赛·施瓦茨(Nancy L.Schwartz) 的市场结构论; 门斯(G. Mensch)的技术僵局论; 斯通曼( P.Stoneman) 等人的扩散模式论与新扩散模式论。
他们从技术推广、扩散和转移, 以及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后者主要包括舒尔茨( T.Schultz) 的制度调整论; 诺思(D. C. North)的制度创新论; 拉坦(V. W. Ru t tan) 的诱制性制度变迁理论。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派的“制度”结合起来, 研究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由此创立了制度创新经济学, 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2.2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创新理论研究中, 核心问题便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针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并建立了相关模型。
2.2.1 关于内生性经济增长古典经济学家大多都没有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而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注意到, 在现实的经济增长中, 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快于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投入的增长率, 这中间有一个“残差”难以解释。
后来经济学家把这种“残差”看做是全要素生产率( TFP) 或多要素生产率(MFP) 的提高, 而它主要是技术创新带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把技术内生化。
但严格说来, 这一时期的增长理论并没有真正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内生化, 而是重新界定了资本, 把技术创新内含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
前者以罗默为代表, 提出了以内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积累模型( 罗默模型) ; 后者以卢卡斯为典型, 提出了两部门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模型( 卢卡斯模型) 。
他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
因为这些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所以又被称为内增长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将技术内生化的增长理论的发展是在把R&D 活动引入生产函数中之后, R&D(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是指“研究与开发”, 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并探索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这种模型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模型。
假设通过R&D, 新产品、新品种被引入市场。
另一类是产品质量升级的模型。
在上述这些经济模型中, 内生的技术创新被看成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递增现象的解释目前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方面, 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阿罗—罗迈尔”的基于知识的“溢出效应”对收益递增现象所做的解释。
根据这种理论, 经由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的资本品中所包含的新知识由于享用这一知识的“非排他性”, 最终得以帮助每一个经济主体改善其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 企业专家们则认同“庞巴沃克—阿瑟”解释。
这一解释强调技术进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锁入效应”, 它无视知识的溢出效应。
锁入效应最终的论证导致将收益递增归因于特定知识传统的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理论相对于“溢出效应”理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前者在逻辑上更加清晰和彻底, 它只需要论证它自身的结构, 而不需要涉及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内的扩散过程。
同时, 当我们需要经验地追究一项技术成果的经济效果时, 依据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往往比抽象地假设一个空泛的“溢出效应”要切实得多。
尽管这一优越性也有它的代价。
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基于知识内在结构对收益递增所做的解释往往破坏了生产函数的“凸性”。
2.2.2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在系统地证明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作用、知识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使经济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赶超效应”, 适当的政策将极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通过对战后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指出: 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技术又是生产率和质量长期提高的必要成分, 而这又带动了高薪工作的增多和利润的增长。
利润和高薪工作反过来又是储蓄、投资及R&D 的基础, 这又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博斯金(Boskin) 和劳( Lau) 使用一种限制性的常规生产函数(metaproductionfunction)的改进形式, 肯定了“战后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 占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科和赫尔普曼(Coe & Helpman) 进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表明, 平均来说西方七国集团的技术资本每提高1.0%, 其TFP 就会增加0.23%。
一般来说, 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索洛( Solow) 余值法、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法、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投入产出测算法等。
其中, 使用最普遍的还是由生产函数法推导出来的新古典增长方程, 又称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本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3、方法与数据3.1基于索洛模型的测定模型1957 年,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论证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M. Solow) 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 他在该文中提出了一个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该模型非常清晰而又直接地阐明了“经济增长直接来源于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一思想。
正是因为索洛模型的简单明了,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选择该模型测度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下面介绍一下该模型。
索洛模型是在以下假设条件下作出的:( 1) 生产技术假设: 生产中仅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 这两个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代的, 并且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相配合。
( 2) 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生产要素和劳动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
( 3) 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 即当资本与劳动力之比K/L 不变时, 技术进步在前后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品之比也保持不变。
( 4) 生产函数满足Inada 条件, 即当资本存量足够大或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足够大时, 其边际生产率是充分小的, 反之, 当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足够小时, 其边际生产率则充分大。
( 5) 在任何时候, 资本和劳动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基于以上这些假设下, 索洛给出生产函数的特殊形式:Y( t) =A( t) F(K( t) , L( t) ) ( 1)其中: Y( t) 表示t 时期的实际净产出, A( t) 表示t 时期的技术进步水平, K( t) 表示t 时期的资本投入量, L( t)表示t 时期的劳动投入量。
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研发投入的因素, 将( 1) 式扩展成以下方程:Y( t) =A( t) F(K( t) , L( t) , S( t) ) ( 2)其中: Y( t) , A( t) , K( t) , L( t) 同上, S( t) 表示t 时期的研发投入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