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准确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提起“设计”这两个字,同学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神秘,专业,缜密,高科技,应有尽有。
但总结一下,对于绝大部分来说就两个字:困难!
这就像我们看《三国演义》,一看到那些谋士用计,就很郁闷:那些谋士,他们只不过得到了一点点情报,居然就能够想出那么一连串环环相扣、周密严谨、出人意料的计谋出来,而我们呢,我们这些读者不过曹刘孙三家全看了,我们掌握的信息明显比他们还多,可要我们搞出一个什么像模像样的计谋或者阴谋来,怎么就那么困难呢?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些人,那些设计师,他们总能设计出一些新奇的、好用的东西来完善我们的生活,或者对我们正在使用的东西作出种种很好的调整与改进,而我们的绝大部分人,虽然在生活中常常也能观察到或者发现一些东西,值得解决或者改进,但是即使我们开动脑筋去想了,去设计了,但是,我们又常常会发现,一到这种时候,我们的脑瓜好像就不够用了,想象中的设计大计也就无疾而终。
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可能有很多,学识不够啦,精力不济啦等等,不过,很重要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些好的设计方法!所以,在学习通用技术与设计的过程中,很优先的一点,我们需要培养一些准确的思维方式。
先说绝大部分人的弊端,或者说我们固有的、需要避免的一些思维方式,如定势思维①。
生活中,很多人甚至是绝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墨守成规,无他,墨守成规最省事。
这本来没什么错,跟在别人后面走,至少你不用总担心走错路或者迷路,更不会因为想抄近路而掉到坑里,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没风险,同样,没有成果,前段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很幽默,但是,我必须指出,这句话错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总跟在别人后头,到头来,无路可走的将会是你自己。
有些人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思维有多么定势,我们证明一下。
下面是均匀分布的9个点,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够在不停笔(一笔)的情况下,用最少的线段把9个点全串起来?
. . .
. . .
. . .
准确答案只有一个,一笔四线。
凡是在外面8个点划出的框框之内动脑筋的,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
只有突破这个框架,来到9点之外动笔,事情如此简单。
但是,我们绝绝大部分人偏偏就被框在里面了。
比如穿了上千年不分左右的鞋子,比如用了几百年要等到毕昇来砸碎的雕版。
定势思维是如此强大,我们怎么突破?
首先,我们介绍发散思维②。
关于发散思维,我们举个例子。
交通堵塞,大家见过吧,特别是那种十字路口的堵车,那是相当的郁闷,特别是当你,也被堵在某一辆车里的时候。
于是,我们在想解决这个事情的时候,稍微发散一下,我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先说大家看到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些什么:路,车,人,还有红绿灯,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直观景象。
而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就是我们在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还能够想到一些其他相关的、更深入的东西。
例如:路,堵车是因为路不好,那么,我们思维开始发散,路上有坑了,这是工程建设部门的问题,路太窄了,车过不急,这是交通设计的问题。
车,车太多把路堵死了,如果是公交车,这是交通管理的问题,如果是小车,这是经济调控的问题,解释一下,如一辆公交车能够坐二三十人,小车却不过二三人,所以是经济调控的问题。
人,这就简单了,开车人乱钻把路堵死了,这是人的素质问题,行人乱穿马路把路堵死了,这有可能是人的素质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在人流过于密集的地方,例如浏阳的步行街,人那么多,你即不搞人行天桥也没有地下横道,那行人就只有乱窜了,这是规划不完善的问题。
灯?这个会有什么问题呢,大家要了解,红绿灯,就是管理交通,防止堵车,怎么管呢?用红绿灯把路口的车子分流,于是,时间控制就很重要,又很多堵车,其实就是红绿灯不完善引起的,为什么?红
绿灯时间太短,红灯留下的车一次过不完,于是次次累加,就堵在那里了,同样,红绿灯时间太长,绿灯那边车早就跑完了,红灯这边却堵了一长串,于是又堵在那里了。
大家会发现,就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稍微发散一下,居然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而这样的发散思维又什么好处呢?
尽可能全面的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法,有利于我们的发明和设计创新。
这就像面对一团乱麻,一刀斩下去,爽是爽了,不过你不是在搞设计,你是在搞破坏,典型的定势“一根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仔细观察,抽丝剥茧,化乱麻为顺麻,为我所用,这才是我们的设计。
总的来说,思维的发散,能够从材料(这是本质)、结构(组成)、功能(做什么用)、形态(外在)、方法、关系和因果(这个主要用于人际关系和管理方面)多方面实行。
除了发散,好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
在你走投无路或者说钻到死胡同了的时候,有一种思维方式可能就能够大显身手了。
钻进死胡同,怎么办呢?当然就是掉头了。
这种思维,就是逆向思维③,又叫反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把事情反过来想。
逆向思维最著名的是一个日本人的例子,日本人人可能不怎么样,但是他们高精技术方面的精细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上个世纪的某段时间,为了在电子技术方面取得领先,世界各国大力研究半导体材料:硅晶体。
根据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全面分析,
人们认定了,自然界广泛存有(这就能够使成本降低)的硅是制作半导体的绝佳材料,而一般来说,既然是材料,当然是越纯净越好。
于是,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绞尽脑汁,总想提炼出最为纯净的硅晶体出来,苏联人最绝,他们在太空建立了一个太空站,由宇航员在太空的真空环境里提炼出最纯的硅,不过,成本太高了。
有一个日本科学家,也在这个研究行列之中,不过显然,日本没有太空站,他们费劲精力,提炼出的硅也达不到想要的性能,研究就进入了死胡同,接近失败。
这位科学家会怎么办呢?提不纯是吧,我们往里面在掺东西怎么样?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现在我们的身边,电脑、电视、幻灯机、MP3等等等等,无数的便宜半导体产品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显然,他们成功了。
测试一下,你的逆向思维水平或者说逆向思维的用处:
公安局长跟人聊天,局长的儿子跑过来跟局长告状:你爸爸跟我爸爸打起来了!
试着解释一下,打架双方的关系?
跟前面的9个点一样,这个思维急转弯也有难度,如果按照我们一般的思维逻辑,从头看到尾,几乎绕不出来。
不过,逆向一下,从后面看起,我们很快就能找到重点,答案不过一个字:“女”,公安局长而已。
几个思维方式,就介绍到这里,最后,说说培养。
两个小题目,很好的证明了,定势思维,是人都会有,而且势力强大,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
那么,怎么培养出准确的思维方式呢?
很简单,当我们发现一个事物,遇到一个难题,或者碰上什么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按捺住自己“一根筋”、一头就往上面撞的定势冲动。
首先,我们学着发散一下思维,对事情实行充足全面的理解与了解,了解事情的起因(例如我们学习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在心里有底、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的情况下尝试有针对性(所谓有的放矢或者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解决。
如果这样还不行,我们还有绝招,反其道而行试试看。
我们学习这样一种处事方法和意识,并将他们慢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也就完成了我们对准确思维方式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