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
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极大影响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1) 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
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命。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
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地球自转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日的概念太: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恒星日太阴日月球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日(一1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所说的昼夜)是指太阳日。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自转角速度15″。
15°,或每分15′,每秒为每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
°地方,地球自转的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
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和半周年变化。
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证据:恒星周年视差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的回归运动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4.四季更替5.五带分布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
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五个纬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
黄赤交角为0时:1. 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2. 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3. 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4. 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5. 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6. 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赤道: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大圆,是纬线中唯一的大圆。
赤道分地球为南北两半球,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也必然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
所有经圈都是大圆,因而有同样的大小。
它们都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二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它度经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0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核。
地,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莱曼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
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
(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康拉德面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面。
层)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壳第二章地条痕:锐器割划: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克拉克值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萤4 方解石 2 石膏 3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 滑石刚9 黄玉7 6 正长石石英8 石5 磷灰石小刀 2.5 :指甲相对硬度10 玉金刚石5.5: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
裂开面称解理解理面。
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
解理不完全,:断口则断口愈显著。
: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和超基性岩。
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生物化学岩粘土岩类,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类。
固态原岩因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
或者变质作用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化。
:温度、压力和化学因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素。
岩浆在地表以下;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在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侵入岩。
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岩浆岩的结构关系等特征。
1.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5--------2--------0.2mm 颗粒大小10细中粗粒 3. 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
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
玻璃质结构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或充填方式。
沉积岩的形成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形成的层状构造。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生明显滑动。
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断层移: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海侵(浸)层位海侵层“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积相对扩大,称为“。
位”: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海侵层位特点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海退层位”“海退层位“海退”。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缩小,称为: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海退层位特点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或岩石圈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