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上信息流集成的实现和优化分析

供应链上信息流集成的实现和优化分析


权值已知, 得到供应链信息流网络模型如图 1 所示:

VS1

3 5
VS2
VM1 3
VM2 1 VM3
1 5

VD1
11 3
2 VD2




VR1
Ve1 4


Ve2

22Βιβλιοθήκη VR212 Ve3

图 1 供应链信息流网络模型
根据图的性质, 如果有向图中的顶点 v1 到 v2 以及 v2 到 v1 之间都存在路径, 则认为是这两个顶点是强连通的, 强连 通顶点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流网络中, 信息集成
等问题。
一、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网络模型
1. 建立模型
用带权图 G=( V, E) 来表示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网络
模型。由于有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是不对称的, 即共享信
息时双方的信息获取数量和成本是有差异的, 所以该图是
有向图。其中顶点 V 集合表示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成员,
边集合 E 是连接具有信息共享的成员的弧, 弧的权值是
义如下:
DSCIS=a×IE+b×IW+c×II ( a,b,c∈[0.1],且 a+b+c=1)
( 1)
其中 IE, IW, II 分别表示信息共享延展度、广度和强
度, 其值均∈[0,1], a,b,c分别为上述三个变量的权数, 权数
大小根据供应链的特点和战略目标决定。
① 信息共享延展度
信 息 共 享 延 展 度 IE 表 示 企 业 在 供 应 链 上 与 其 他 成
成员交换信息的横向深度, 体现了与其交换信息的伙伴
企业的数量, 计算如下:
" " IW= i
n =

wi Wi Ni
其中 wi ∈[0,1]且
wi =1
(3)
其中, i 表示供应链上从原始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
级数, Wi 为第 i 级中与该企业共享信息的成员个数, Ni 为 第 i 级中所有成员的个数。wi 为各层权数, 根据每个层与 该企业信息共享的战略重要程度确定。
在供应链中与其他企业信息集成程度的, 并没有度量整
个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度。傅羽中 (2002)[8]分析了简单的网
络式信息流模型的构造, 阐述了信息流网络的特征与优
势, 并利用以信息共享成本为权数的图进行供应链信息
共享网络的架构。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更进一步地探讨供应
链信息集成模式及其优化、信息集成中心的选取和改进
收稿日期: 2007- 03- 18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2006KJ099B) ; 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060390280) 第一作者简介: 员巧云( 1976- ) , 女, 甘肃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供应 链管理。
的首要条件是信息流在汇聚中心的共享和整合, 如果上述
信息流网络模型是非强连通图则会出现信息共享的断点。
一般而言, 要求整个供应链完全的信息共享是不现实的, 但
是, 部分节点之间的完全共享还是存在的。为此, 可以从图 1 的信息流网络中找出强连通分量, 作为信息流集成块。从 图 1 中得到的强连通分量, 如图 2, 图 3 所示。
14 2007.0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 合 度(DLIC)方 法 对 供 应 链 信 息
的量级和有效性进行了度量, 提供了度量供应链中一个
企业与其成员间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 该方法
用延展度、广度和强度三个指标对企业在供应链上共享
和使用的信息进行了度量, 但文献主要是衡量单个企业
2007.07 15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般来说, 作为信息中心的成员企业应具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 那就是他们本身和供应链其他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和共享相对更多些。为此, 可以通过计算企业的信息共享 能力和信息共享度来确定信息中心或者评估已有信息中 心的有效性。
(1) 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能力 张英朝等认为[9], 成员的信息共享能力可用其信息质 量和信息服务的操作能力两个指标来衡量。信息质量和 信息服务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表 1 所示的参数体系来衡 量,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细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供应链上信息流集成的实现和优化分析
员巧云 1, 2, 刘 斌 2, 陈 剑 3 (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2. 安徽财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41; 3.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一个节点从相邻节点处直接获取信息的成本, 该成本包括
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或者为了激励共享而支付的费用等。由
于该图的每条弧都带权, 所以是网数据结构。假设用 VS、 VM、VD、VR、VC 分 别 表 示 供 应 商 ( 两 个 ) 、制 造 商 ( 三 个 ) 、分 销商( 两个) 、零售商( 两个) 和最终消费者( 三个) , 并假设
已有的许多有关供应链信息共享和集成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共享和集成价值的文献有: Bourland (1996)、Lee(1997)、Lee 等 (2000)、Cachon 等 (2000); 激 励 机 制 的 文 献 有 : Cachon (2001)、 张 玉 林 和 陈 剑 (2004)、Wai (2006); 实 现 技 术 的 文 献 有 : Martin(1996)、Lyons(2005)、赵 刚(2003); 共享模式的文献有: Yu(2002)、梁静(2004)、马 士 华(2005)等。但研究 供 应 链 信 息 集 成 测 度 的 文 献 不 是 很 多,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基础有: 王冬冬和达庆利(2006)[5]用 图论中的标号图构建了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结构的数学模 型, 给出信息集成图、信息流集成块和信息集成度的概 念, 提出了供应链信息集成的一种新模式, 但对信息中心 如 何 选 取 、信 息 集 成 模 式 的 改 进 、信 息 集 成 范 围 等 问 题 没 有 探 讨 。 Mehmet(2002)[6]和 杨 浩 雄(2005)[7]分 别 用 供 应 链 集
员交换信息的纵向深度, 体现了企业对其原材料和产品
信息跟踪的紧密程度, 可以用下式计算:
IE=( ES+EC) /E
(2)
其中, E 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从原始供应商到最终
消费者的全部级数, ES 和 EC 为 该 企 业 分 别 到 与 其 共 享
信息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最远级数。
② 信息广度
信息广度 IW 表示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各级中与其他
摘要: 研究有效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 寻求供应链信息流集成的实现途径和优化手段。通过网络数据结构建立信息流 网络模型, 并构建信息流集成块, 求顶点间的最小路径以确定两两信息共享成本最小的信息流集成块, 利用信息共享能 力指标体系和信息共享度来测量和确定信息流集成中心, 提出了优化供应链信息流集成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供应链信息流集成; 网络模型; 信息共享能力; 信息共享度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7)07- 0014- 04

1 5

VM1


2 VC1
VS1


VD1

VR1

图 2 供应链信息流集成块 1


VS2

VM2




VM3

2 VD2
1 2
2 VR2
2 VC3
图 3 供应链信息流集成块 2 2. 信息流集成块中的信息共享优化 虽然通过信息流网络中的强连通分量可得到集成的 供应链成员子集, 但考虑到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成本问题, 企业成员会追求信息共享时成本最小化, 在没有确定块 内的信息中心时, 就是要求对应信息流集成块中每对顶 点间的路径最短。为此, 可以利用弗洛伊德(Floyd)算法来 分别得到图 2 和图 3 中的两个连通图的各顶点间的最短 路径及其长度, 计算结果略。 当供应链信息流网络纷繁复杂时, 求两顶点最短路 径就使得模型更为清晰和简化, 这样既可以保证整个信 息流集成块的连通性, 又可以保证信息共享时成本最小。 但是, 计算供应链信息流集成块所有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优化块中的信息共享, 是没有信息中心时的优化, 这时的 信息流集成块更象是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块, 没有实现 信息的整合和集成, 为此, 应该选择信息共享块内的信息 中心, 实现更进一步的信息流优化集成。 3. 确定供应链信息流集成块的信息中心 信息集成的核心任务是确定信息中心, 有了信息中 心后, 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再局限于两两之间, 而是块 中所有信息流汇总、整合、集成后, 从中心处共享。信息中 心的选择方案之一是外包模式, 也就是由第三方来完成 信息中心的职责, 为整体成员服务;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选 取供应链成员来作为信息中心, 负责块内的信息收集、存 储 、加 工 、发 布 以 及 集 成 块 之 间 的 信 息 交 流 。 选 择 供 应 链 成员作为信息中心时应该考虑很多方面, 比如选择强势 企业或者本身已具有很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成员等。一
表 1 单个成员信息共享能力指标体系
其中, 除了信息操作的执行费用与信息服务的操作
能力成反比外, 其他的参数都和各自对应的指标成正比。
依据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可以对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进
行打分, 衡量其信息共享能力。
(2) 计算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度
Mehmet(2002)[6]利用信息延展度、广度和强度来 计 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