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保证期间与保证诉讼时效

论保证期间与保证诉讼时效

论保证期间与保证诉讼时效
摘要: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由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复杂,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发生混淆,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正确区分两者,准确适用法律,对维护保证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关键字:保证期间诉讼时效一般保证连带保证除斥期间
正文:
一概念
(一)保证期间的概念
保证期间:从《担保法》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来看,可以将保证期间界定为:由当事人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在该期间内如果债权人不依法定方式行为,则保证人于该期间届满后即免除保证责任。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二特征
(一)保证期间的特征:
保证期间的特点:第一,保证期间原则上由保证合同的当事人自由约定。

第二,保证期间是债权人应当主张权利的期间。

在该期间内保证人未主张权利的,保证人则免除责任。

因此,本质上,保证期间是一项旨在维护保证人利益的制度。

第三,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对象及方式因保证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四,从法律后果来看,保证期间的经过具有消灭债权人的权利的法律效果,但其效果取决于在该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是否对主债务人或保证人主张权利。

(二)诉讼时效的特征:
诉讼时效的特征有:
(1)诉讼时效以权利人不行使法定权利的事实状态的存在为前提;(2)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消灭实体权利;
(3)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三保证期间以及保证诉讼时效的区别以及联系
保证期间为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保证期间和保证诉讼时效的关系因保证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两种。

一般保证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保证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情况下,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间的,依照约定。

如果没有约定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

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6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

如果债权人没有在保证期间主张权利,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一般保证情况下,“主张权利”的方式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在连带责任保证中表现为向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

在保证期间中,如果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则保证责任确定,从保证责任确定的时刻起,开始起算保证的诉讼时效。

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
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
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一旦保证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保证期间就丧失意义,且如果保证的诉讼时效开始起算,就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连带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

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止。

小结:诉讼时效和保证期间是不同的概念,却在某些程度上,两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我认为,保证期间主要解决的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的问题,诉讼时效主要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第三人,以及保证人之间的纠纷问题,在对象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诉讼以及仲裁过程中,保证往往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不能解决全部的纠纷,可以说是纠纷产生之后的补救措施,这就是与诉讼期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启江:《浅谈保证期间》,载《政法论丛》1997年第6期
3、杨洁、李洁:《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9期
4、崔建远:《保证债务与诉讼时效》,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6月6日
5 保证期间和保证诉讼时效的关系作者:作者:闵三宣梁菁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