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日主题教育班会
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在上海收到 西安发生事变的消息,就邀请澳籍友人端纳 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 认为义不容辞,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 京。
1936年12月13日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议时,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我们的观 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1936年12月13日8时,宋美龄致电张学 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端纳也同时电告张 学良。
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 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 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 接到中共 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
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 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 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 爆发。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 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 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 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 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 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 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 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 八项主张的通电。
1936年12月13日,中研院等七学术机关 通电全国讨张;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 伦等347人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指责 扣蒋行为。
1936年12月22日,随着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 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张学良、杨虎 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把?”张 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张学良、杨虎成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 良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往见蒋介石。
1936 12 12
西 事 安 变 年 月 日
演讲人:
2019年11月27日
目录 contents
壹
西安事变的 背景
贰
西安事变的 过程
叁
西安事变的 结果
肆
西安事变的 意义
西安事变的背景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
国际 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
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 战线的问题。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 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 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 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顺利地既反 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 “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 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 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 行和谈。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 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 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 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 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全部 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前清废 帝溥仪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中国进入抗日战争的局部 战争阶段。
国内
西安事变的过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 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 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 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 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 求,遭蒋拒绝,两人大 吵。
• 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
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建立。
•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 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 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 访。
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 晚宴,晚宴期间,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 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 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张学良 已经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前往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 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结果
•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 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
•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 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 到逝世。
•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 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 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 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 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 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 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2日,张学 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 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 子”。向蒋介石面报, 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 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 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 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 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
1936年12月12日,共产国 际收到西安事变的消息,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 成员及共产国际执委会的 人员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 毛泽东也主张公审杀死蒋 介石。
南京中央于1936年12月12 日23时30分,召开中常 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 议,决议夺本兼各职,交 军事委员会严办。会议最 后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 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 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 为陕甘宣抚大使。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 矛盾变化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
1936年11月27日,张学 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 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7日,张学 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 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遭蒋拒 绝。
1936年10月29日,张学 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 寿,劝蒋联共抗日,遭 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 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 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 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