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操作一. 高炉长时间减风初期可能会使高炉料速下降,如果此时喷煤等没有变化得话,炉温初期会上升,但是当过了这段时间由于减风降压会使炉内氧气含量降低燃烧速度变慢,高炉内反应变慢,造成热量不足,此时只有注意降低负荷。
来维持高炉正常的物理热喷煤的热滞后在喷煤的实践中发现,增加喷煤量后,炉缸出现先凉后热的现象,即煤粉在炉缸分解吸热,使炉缸温度降低,直到增加的煤粉量带来的煤气量和还原性气体(尤其是H2量)在上部改善热交换和间接还原的炉料下到炉缸,使炉缸温度上升,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叫做热滞后时间。
二 . 悬料炉料停止下降,延续超过正常装入两批料的时间,即为悬料;经过3次以上坐料未下,称顽固悬料。
◆悬料的原因:悬料主要原因是炉料透气性与煤气流运动不相适应。
◆悬料的种类:按部位分为上部悬料、下部悬料;按形成原因分为炉凉、炉热、原燃料粉末多、煤气流失常等引起的悬料。
◆悬料主要征兆:①悬料初期风压缓慢上升,风量逐渐减少,探尺活动缓慢。
②发生悬料时炉料停滞不动。
③风压急剧升高,风量随之自动减少。
④顶压降低,炉顶温度上升且波动范围缩小甚至相重叠。
⑤上部悬料时上部压差过高,下部悬料时下部压差过高。
◆悬料的预防:①低料线、净焦下到成渣区域,可以适当减风或撤风温,绝对不能加风或提高风温。
②原燃料质量恶化时,应适当降低冶炼强度,禁止采取强化措施。
③渣铁出不净时,不允许加风。
④恢复风温时,幅度不超过50C/h,加风时每次不大于150 m3/min。
⑤炉温向热料慢加风困难时,可酌情降低煤量或适当撤风温。
◆悬料处理:①出现上部悬料征兆时,可立即用改常压(不减风)操作;出现下部悬料征兆时,应立即减风处理。
②炉热有悬料征兆时,立即停氧、停煤或适当撤风温,及时控制风压;炉凉有悬料征兆时应适当减风。
③探尺不动同时压差增大,透气性下洚,应立即停止喷吹,改常压放风坐料。
坐料后恢复风压要低于原来压力。
④当连续悬料时,应缩小料批,适当发展边沿及中心,集中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
⑤坐料后如探尺仍不动,应把料加到正常料线后不久进行第二次坐料。
第二次坐料应进行彻底放风。
⑥如悬料坐不下来可进行休风坐料。
⑦每次坐料后,应按指定热风压力进行操作,恢复风量应谨慎。
⑧悬料可临时撤风温处理,降风温幅度可大些。
坐料后料动,先恢复风量、后恢复风温。
⑨冷悬料难于处理,每次坐料后都应注意顺行和炉温,防热悬料和炉温反复。
严重冷悬料,避免连续坐料,只有等净焦下达后方能好转,此时应及时改为全焦操作。
⑩连续悬料不好恢复,可以停风临时堵风口。
⑾连续悬料坐料,炉温要控制高些。
⑿坐料前应观察风口,防止灌渣与烧穿,悬料坐料期间应积极做好出渣出铁工作。
⒀严重悬料(指炉顶无煤气,风口不进风等),则应喷吹铁口后再坐料。
⒁悬料消除,炉料下降正常后,应首先恢复风量到正常水平,然后根据情况,恢复风温、喷煤及负荷。
三.失常炉况的标志及处理1. 失常炉况的概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炉况波动,调节得不及时、不准确和不到位,造成炉况失常,甚至导致事故产生。
采用一般常规调节方法,很难使炉况恢复,必须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生产。
2.炉况失常原因◆基本操作制度不相适应。
◆原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大的波动。
◆分析与判断的失误,导致调整方向的错误。
◆意外事故。
包括设备事故与有关环节的误操作两个方面。
3.失常炉况的种类低料线、悬料、炉墙结厚、炉缸堆积、炉冷、炉缸冻结、高炉结瘤等。
4.低料线高炉用料不能及时加入到炉内,致使高炉实际料线比正常料线低0.5m或更低时,即称低料线。
◆低料线的原因:①上料设备及炉顶装料设备发生故障。
②原燃料无法正常供应。
③崩料、坐料后的深料线。
◆低料线的危害:①破坏炉料的分布,恶化了炉料的透气性,导致炉况不顺。
②炉料分布被破坏,引起煤气流分布失常,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利用变差,导致炉凉。
③低料线过深,矿石得不到正常预热,势必降低焦炭负荷,使焦比升高。
④炉缸热量受到影响,极易发生炉冷,风口灌渣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炉缸冻结。
⑤炉顶温度升高,超过正常规定,烧坏炉顶设备。
⑥损坏高炉炉衬,剧烈的气流波动会引起炉墙结厚,甚至结瘤现象发生。
⑦低料线时,必然采取赶料线措施,使供料系统负担加重,操作紧张。
◆低料线的处理:①由于上料设备系统故障不能拉料,引起顶温高,开炉顶喷水或炉顶蒸汽控制顶温,必要时减风。
②不能上料时间较长,要果断停风。
造成的深料线(大于4 m),可在炉喉通蒸汽情况下在送风前加料到4m以上。
③由于冶炼原因造成低料线时,要酌情减风,防止炉凉和炉况不顺。
④低料线1 h以内应减轻综合负荷5%~l0%。
若低料线l h以上和料线超过3 m在减风同时,应补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以补偿低料线所造成的热量损失。
⑤当装矿石系统或装焦炭系统发生故障时,为减少低料线,在处理故障的同时,可灵活地先上焦炭或矿石,但不宜加入过多。
一般而言集中加焦不能大于4批;集中加矿不能大于2批,而后再补回大部分矿石或焦炭。
当低料线因素消除后应尽快把料线补上。
⑥赶料线期间一般不控制加料,并且采取疏导边沿煤气的装料制度。
当料线赶到3 m 以上后、逐步回风。
当料线赶到2.5 m以上后,根据压量关系情况可适当控制加料,以防悬料。
⑦低料线期间加的炉料到达软熔带位置时,要注意炉温的稳定和炉况的顺行。
⑧当低料线不可避免时,一定要果断减风,减风的幅度要取得尽量降低低料线的效果,必要时甚至停风。
5.悬料炉料停止下降,延续超过正常装入两批料的时间,即为悬料;经过3次以上坐料未下,称顽固悬料。
◆悬料的原因:悬料主要原因是炉料透气性与煤气流运动不相适应。
◆悬料的种类:按部位分为上部悬料、下部悬料;按形成原因分为炉凉、炉热、原燃料粉末多、煤气流失常等引起的悬料。
◆悬料主要征兆:①悬料初期风压缓慢上升,风量逐渐减少,探尺活动缓慢。
②发生悬料时炉料停滞不动。
③风压急剧升高,风量随之自动减少。
④顶压降低,炉顶温度上升且波动范围缩小甚至相重叠。
⑤上部悬料时上部压差过高,下部悬料时下部压差过高。
◆悬料的预防:①低料线、净焦下到成渣区域,可以适当减风或撤风温,绝对不能加风或提高风温。
②原燃料质量恶化时,应适当降低冶炼强度,禁止采取强化措施。
③渣铁出不净时,不允许加风。
④恢复风温时,幅度不超过50C/h,加风时每次不大于150 m3/min。
⑤炉温向热料慢加风困难时,可酌情降低煤量或适当撤风温。
◆悬料处理:①出现上部悬料征兆时,可立即用改常压(不减风)操作;出现下部悬料征兆时,应立即减风处理。
②炉热有悬料征兆时,立即停氧、停煤或适当撤风温,及时控制风压;炉凉有悬料征兆时应适当减风。
③探尺不动同时压差增大,透气性下洚,应立即停止喷吹,改常压放风坐料。
坐料后恢复风压要低于原来压力。
④当连续悬料时,应缩小料批,适当发展边沿及中心,集中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
⑤坐料后如探尺仍不动,应把料加到正常料线后不久进行第二次坐料。
第二次坐料应进行彻底放风。
⑥如悬料坐不下来可进行休风坐料。
⑦每次坐料后,应按指定热风压力进行操作,恢复风量应谨慎。
⑧悬料可临时撤风温处理,降风温幅度可大些。
坐料后料动,先恢复风量、后恢复风温。
⑨冷悬料难于处理,每次坐料后都应注意顺行和炉温,防热悬料和炉温反复。
严重冷悬料,避免连续坐料,只有等净焦下达后方能好转,此时应及时改为全焦操作。
⑩连续悬料不好恢复,可以停风临时堵风口。
⑾连续悬料坐料,炉温要控制高些。
⑿坐料前应观察风口,防止灌渣与烧穿,悬料坐料期间应积极做好出渣出铁工作。
⒀严重悬料(指炉顶无煤气,风口不进风等),则应喷吹铁口后再坐料。
⒁悬料消除,炉料下降正常后,应首先恢复风量到正常水平,然后根据情况,恢复风温、喷煤及负荷。
6.连续塌料探尺停滞不动,然后又突然下落,称为塌料。
连续停滞、塌料称为连续塌料。
◆连续塌料的危害:影响矿石预热和还原,特别是下部连续塌料,能使炉缸急剧向凉,甚至造成炉缸冻结事故。
◆连续塌料的征兆:①探尺连续出现停滞和塌落现象。
②风压、风量不稳,剧烈波动,风量接受能力变差。
③顶压出现向上尖峰,并且剧烈波动,顶压逐渐变小。
④风口工作不均,部分风口有生降和涌渣现象,严重时自动灌渣。
⑤炉温波动,严重时铁水温度显著下降,放渣困难。
◆处理方法:①立即减风到能够制止崩料的程度,使风压、风量达到平稳。
②适当减轻焦炭负荷,严重时加入适量净焦。
③临时缩小矿批,减轻焦炭负荷,采用疏导边缘和中心的装料或酌情疏导边缘。
④出铁后彻底放风坐料,回风压力应低于放风前压力,争取探尺自由活动。
⑤只有炉况转为顺行,炉温回升时才能逐步恢复风量。
⑥减氧或停氧。
出铁操作与铁口维护(1)跑大流。
出铁时间延迟,出铁时铁流量过大、失去控制而溢出主沟,漫入渣沟即为跑大流。
遇到此种情况应该及时放风,控制铁水流速,制止铁流蔓延,并根据情况提前堵口。
如果喷出大量焦炭积满主沟,泥炮无法操作,则应紧急休风处理。
(2)铁口自动流铁。
铁水自动从铁口流出,因无出铁设备,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发生应根据跑铁的严重性采取放风堵口或紧急休风处理。
(3)铁口或渣口放炮。
此时应及时放风或休风处理。
(4)炉缸烧穿。
预防措施是维护好铁口,保持铁口的正常深度四.管道行程是高炉断面某局部气流过分发展的表现。
按部位分类可分为上部管道行程、下部管道行程、中心管道行程、边缘管道行程等,按形成原因又可分为炉热、炉凉、炉料粉末多,强度差,布料不正确引起的管道行程。
征兆为:1)出现边缘管道时,炉顶温度、炉墙温度在某一固定方向升高,圆周四个方向温度分散。
中心管道行程时,炉顶温度带窄升高,炉墙温度下降。
2)风压下降、风量自动增加、发生崩料后管道堵塞,压力迅速升高,风量突减。
3)料尺工作不均,出现滑尺、埋尺、停滞、塌落等假尺现象。
4)炉顶压力波动,顶压出现尖峰。
5)炉顶煤气曲线不规则,管道处CO2值低。
6)边缘管道行程时,管道方向的静压力上升,压差下降而且波动大;中心管道行程时,炉身四个方向的静压力值差别不大,且都有降低。
7)边缘管道行程产生在下部时,表现为风口工作不均匀,管道方向的风口忽明忽暗,有时有升降。
8)瓦斯灰(炉尘)吹出量明显增加。
管的行程处理:a出现中心管道时,可适当疏通边缘,无钟高炉可临时装2-4批αc >αo的料或增加内环的矿石布料份数,并根据炉温情况弥补热源损失。
b若出现边缘管道时,可适当疏通中心,可在管道部位装2-4批扇形布料或定点布料,并根据炉温情况弥补热源损失。
c适当降低风温和风量及炉顶压力,并减少喷吹量。
d若炉温允许,为了使煤气重新分布可铁后坐料,回风后风压要低于正常风压。
f严重管道行程时要加净焦若干批,以疏松料柱和防止大凉;g某部位经常发生管道,应将该部位下风口缩小或堵死。
如经常出现中心过吹,应适当扩大风口面积。
五.短期休风操作程序?(≤4h)答:1)休风前与有关有关单位联系(如调度室、风机房、热风、能源中心等);2)休风前应出净渣铁;紧急休风时要同时组织出铁放渣,防止风口灌渣;3)停止富氧操作,减煤直至停煤;4)关混风调节阀并确认;5)开炉顶和除尘器蒸汽或氮气;6)通知鼓风机减风并和放风阀相结合,减风到热风压力50kpa左右;7)开炉顶放散,关闭除尘器切断阀,热风工做切煤气操作;8)减风至20kpa时,检查风口,风口没有灌渣危险时发休风信号,打开放风阀逐渐减风到“零”位,热风炉作停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