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炉操作的基本制度

高炉操作的基本制度


B
10
②其他操作制度的影响
冶炼参数的变动:主要包括冶炼强度、风温、湿度、富 氧量、炉顶压力、炉顶煤气CO2含量等的变化。风温是高 炉生产主要热能来源之一,调节风温可以较快改变炉缸热 制度;喷吹燃料也是热源和还原剂的来源。喷吹燃料会使 炉缸煤气流分布改变。 风量的增减使料速发生变化,从 而影响热制度。 风量增加,煤气停留时间缩短,直接还 原增加,会造成炉温向凉;装料制度如料批和料线等对煤 气分布、热交换和还原反应产生直接影响;
B
25
应注意,富氧鼓风只有在炉况顺行的情况 下才宜进行; 一般情况下,在炉况顺行不好,如发生悬 料、塌料等情况及炉内压差高,不接受风 量时,不宜使用富氧。
在大喷吹情况下,高炉停止喷煤或大幅度 减少煤量时,应及时减氧或停氧
B
26
6)选择适宜的鼓风动能
高炉鼓风通过风口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风速,它有标 准风速和实际风速两种表示方法;而高炉鼓风所具有 的机械能叫鼓风动能。鼓风动能与冶炼条件相关,它 决定初始气流的分布。因此,根据冶炼条件变化,选 择适宜鼓风动能,是维持气流合理分布的关键。
• 炉温一般指高炉炉渣和铁水的温度,炉渣和铁水的温度随冶炼品 种、炉渣碱度、高炉容积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炉缸温度可用铁水 温度来表示,一般为1350~1500℃ ,又称为物理热;也可以用 生铁含硅量来表示,这称为化学热。在平衡状态下,还原1kg硅 所耗的热量是还原铁耗热的8倍。
• 一般情况下,当炉渣碱度变化不大时,二者基本是一致的,即化 学热愈高,物理热愈高,炉温也愈高。炉渣温度一般比铁水温度 高50~100℃。
在一定风量下,风口面积和长度对风口的进风状态起 决定性作用。通常根据合适的鼓风动能来选择风口进 风面积,有时也用改变风口长度的办法调节边沿与中 心气流。所以调节风口直径和长度便成为下部调节的 重要手段。
第三篇 高炉操作
B
1
B
2
第三篇 高炉操作
第十六章 高炉炉内操作
B
3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
B
4
B
55
第一节 高炉操作的基本制度
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者的基本任务。操作制度是根据 高炉具体条件,如炉型、设备水平、原料条件、生产计划及 品种要求制定的高炉操作准则。合理操作制度能保证煤气流 的合理分布和良好的炉缸工作状态,促使高炉稳定顺行,从 而获得高产、优质、低耗和长寿的冶炼效果。
A 高炉开炉,炉缸温度过高将影响高炉顺形时, 可开混风操作,但风温不低于700℃;
B 高炉热洗炉,炉缸温度过高将影响高炉顺形时, 可开混风操作,但风温不低于850℃;
C 因炉凉或炉况严重难行,集中大量加焦下达炉 温高将影响高炉顺形时,可开混风操作,但风温 不低于850℃。
B
14
⑩风温调节
A 降风温一次降到所需要的水平。提风温要缓慢 谨慎。每次不超过20~30℃,1小时不能超过50℃。
⑥下雨天必须退焦炭负荷0.1~0.2。高炉休风要减 轻焦炭负荷。高炉洗炉要降低焦炭负荷。
⑦调剂炉缸热状态顺序手段为:富氧→喷煤→风温
→风量→装料制度→焦炭负荷→加焦。
B
13
⑧对炉缸热制度影响由快到慢的顺序为:风量→ 风温→喷煤→焦炭负荷。
⑨高炉正常操作时,不允许开混风操作。下列情 况可开混风操作:
风量的调节作用:控制料速、实现计划的冶炼强 度,以保持料速不变;稳定气流,在炉况不顺的 初期,减少风量是降低压差、消除管道、防止难 行、崩料和悬料的有效手段;炉凉减风控制下料 速度,可以迅速稳定炉温,当炉热而料速减慢时, 可酌情加风。
B
17
在炉况顺行情况下,为获得高产应使用高炉顺行允许 的最大风量,即全风作业保持稳定。高炉生产实践证 明,使用风量过小时,由于燃烧的焦炭量和产生的煤 气量过少,这对提高炉温是不利的。
补焦炭,补焦炭的量要根据当时的炉温和料线深 度决定。赶料线半小时摸不着料线应减风控制, 严禁1小时以上摸不着料线。不允许长时间的低料 线作业。
⑤喷煤量要保持相对稳定,严禁大加大减,一次调
整量控制在±1t/h。每喷吹100kg/t煤,煤气体积 增加4.6%,理论燃烧温度降低200~250℃(烟煤 降低温度多)。风温低于1000℃,风量低于正常 风量的80%,不宜大喷吹量操作。
B
7
1)热制度的选择
合理的热制度要根据高炉的具体特点及冶炼品种和高炉使用原 燃料条件来决定。
①根据铁种的需要,保证生铁含硅量、含硫量在所规定的范围 内。冶炼制钢铁时,[Si]含量应控制在0.2~0.5%之间;冶炼 铸造铁时应根据生铁牌号来确定生铁含硅量。
②根据原燃料条件,原燃料强度差、粉末多、含硫高、稳定性 较差时,应维持较高的炉温;在原燃料稳定的条件下,可维持 偏低的生铁含硅量;在保证顺行的基础上,可维持稍高的炉渣 碱度,适当降低生铁含硅量;冶炼含钒钛铁矿石时,用铁水的 [Si]+[Ti]来表示炉温。
②高炉操作不轻易加焦,只有出现对炉温有持续 影响的因素时才用(如高炉大凉、崩料和悬料、 重大设备事故等)。而净焦只有在下达炉缸时才 会起作用。调整焦炭负荷比较稳妥,不会造成炉 温较大的波动。
③加焦的作用:有效提高炉温,疏松料柱,改善 炉料透气性,改变煤气流分布。
B
12
④不管什么原因,料线低于正常料线一定深度必须
B
22
喷吹燃料进入风口后,其组分分解需要吸收热量, 其燃烧反应和分解反应的产物参加对矿石的加热 和还原后才放出热量,因此炉温的变化要经过一 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这种炉温变化滞后于喷吹 量变化的特性称为“热滞后性”。
热滞后性随炉容、冶炼强度、喷吹量等不同而异。 用喷吹量调节炉温时,要注意炉温的趋势,根据 热滞后时间,做到早调,调剂量准确。喷吹设备 临时发生故障时,必须根据热滞后时间,准确地 进行变料,以防炉温波动。
例如发生悬料、崩料和低料线时,使炉料与煤气分布受到 破坏,大量未经预热的炉料直接进入炉缸,导致了炉缸热 量消耗的增加,使炉缸温度降低,造成炉温向凉甚至大凉。 高炉生产中影响热制度波动的因素很多。
任何影响炉内热量收支平衡的因素都会引起热制度波动, 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B
9
①原燃料性质对热制度的影响
风量必须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所以改善料柱透气性 是增加风量的基础。
风量变化直接影响炉缸煤气体积,因此正常生产时加
风一次不能过猛,否则将破坏顺行。一般中型高炉每
次加风控制在30~50m3/min,间隔时间20~30min。
必须减风时,一次可减到需要水平。在未出渣铁前,
减风应密切注意风口状况,避免灌渣。
B
19
在喷吹燃料情况下,一般不使用风温调节 炉况,而是将风温固定在较高水平上,用 煤粉来调节炉温。这样可最大限度发挥高 风温的作用,维持合理的风口前理论燃烧 温度。
若当炉温向热需要撤风温时,幅度要大些, 一次可撤到高炉需要的水平;炉温向凉时, 提风温幅度要小,可分几次将风温提高到 需要的水平,以防造成煤气体积迅速膨胀 而破坏顺行。
B
23
5)富氧鼓风 富氧鼓风有很多优点:首先,富氧后能够提高冶炼强度, 增加产量。理论上每提高鼓风含氧1%,可增产4.76%。 其次,由于减少煤气含氮量,使得单位生铁煤气生成量减 少,因此可以提高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有利于提高炉缸 温度,补偿喷煤引起的理论燃烧温度的下降。 再次,增加鼓风含氧量,有利于改善喷吹燃料的燃烧。 此外,煤气含N2量减少后使炉腹CO浓度相对增加,有利 于间接反应进行,同时提高了炉顶煤气热值,有利于提高 风温。
矿石质量的影响:矿石品位、粒度、还原性等的波 动对炉况影响较大,一般矿石品位提高1%,焦比 约降2%,产量提高3%。烧结矿中FeO含量增加 1%,焦比升高1.5%。矿石粒度均匀有利于透气 性改善和煤气利用率提高。上述因素都会带来热 制度的变化。
焦炭质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焦炭带入炉内的硫 量约为总硫量的70~80%。生产统计表明,焦炭 含硫增加0.1%,焦比升高1.2~2.0%;灰分增加 1%,焦比上升2%左右。因此,焦炭含硫量及灰 分的波动,对高炉热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风口面积、风量、风温、湿分、喷吹 量、富氧量等参数,并根据炉况变化对这些参数进行 调节,达到炉况稳定顺行和煤气利用改善的目的。这 些调节通常称为下部调节。
因此,送风制度的稳定是煤气流稳定的前提,是炉温 稳定和顺行的必要条件。
B
16
1)风量
风量对高炉冶炼的下料速度、煤气流分布、造渣 制度和热制度都将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增加 风量,综合冶炼强度提高。另外,风量与下料速 度和生铁产量成正比关系,但它只有在燃料比降 低或维持燃料比不变的条件下,上述关系才成立, 否则适得其反。
B 提高风温的效果:每提高风温100℃,理论燃烧 温度提高60~80℃,炉内压差升高5kPa,焦比降 低。
B
15
二 送风制度
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确定合适的鼓风 参数和风口进风状态,达到初始煤气流的合理分布, 使炉缸工作均匀活跃,炉况稳定顺行。归根结底是确 定合理的鼓风动能和风口前的理论燃烧温度。
B
20
3)风压
风压直接反映炉内煤气量与料柱透气性的 适应情况,它的波动是冶炼过程的综合反 映。目前高炉普遍装备有透气性指数仪表, 对炉况变化反应灵敏,有利于操作者判断 炉况。
B
21
4)喷吹燃料
喷吹燃料在热能和化学能方面可以取代焦炭的作用。 但是,不同燃料在不同情况下,代替焦炭的数量是 不一样的。通常把单位燃料(kg)能替焦炭的数量 称为置换比。经验表明,随着喷吹量的增加,置换 比不断降低。这是由于喷吹的燃料进行加热分解和 气化时要消耗一定的热量,使炉缸温度降低。喷吹 燃料越多,炉缸温度降低也越多。这就降低了燃料 的燃烧率。因此,要在不断增加喷吹量的同时,充 分考虑由于置换比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和采取提高置 换比的相应措施,如提高风温给予热补偿;提高燃 烧率;改善原料条件以及选用合适的操作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