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新时代教育要有新作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就教育发展不平衡来说,既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普职教育发展不协调,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够高、吸引力还不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就教育发展不充分来说,尽管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上仍然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
今后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补齐
各类教育的“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到更普及、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红利;让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教育,成为奠定学习者事业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只要全国教育系统能够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一定能够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中深得民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大有作为。
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深化改革、高位推进、持续发力,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坚持一个根本。
就是提高政治站位,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刻理解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思考优先发展教育的新内涵,用新思维审视教育,用新举措发展教育,努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
持续深化德育改革,不断完善德育体系,发挥好教育作为基础工程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把牢两个重点。
就是把牢“公平”和“质量”两个重点,既要拓宽教育公平的广度,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又要厚植教育质量的深度,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求实效,实现区域、城乡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
启动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和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
“全面改薄”集中攻坚,确保2018年全部达标。
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防范长效工作机制。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城乡结对、学校联盟、学区化办学、名校托管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强化三个保障。
首先是强化经费保障。
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投入水平。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对教育重点民生工程予以优先保障。
其次是强化教师队伍保障。
把“师德学养”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
建立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长效机制,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再其次是强化机制保障。
通过对机制的不断调适和优化,使教育机制更加符合改革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符合教育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加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评价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