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初探【内容摘要】《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可见,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可现实中,多数学生惧怕写作,吝于表达。
而且不会写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学习中“拦路虎”。
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习作教学应该作为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去抓,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教学中要降低门槛,力求习作内容的多样性;注重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方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而,小学习作教学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
但近年来,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
他们的习作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更有部分学生错别字百出、词不成能句、句不能成文。
我在本校四年级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 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觉得作文太难。
而作为作文指导的主导者——老师呢,怕教作文,不善引导,缺少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的教师不加指导,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的老师指导过细,条条框框太多,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危害更大;有的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应试而指导,甚至让学生背例文,以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
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我认为造成小学习作指导耗时耗力,效率却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一、教学模式单一现在大部分的习作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
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
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意。
形成假、大、空的奇怪现象。
甚至出现教师选范文,学生背例文,考试默作文的怪圈。
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师擦桌子,成为时下许多小学生作文的套路。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得不到发展. 学生习作的依赖思想严重,懒于作文,一旦布置作文,就产生心情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心理障碍。
学生厌烦写作文的心理会成为教师的习作指导的绊脚石。
二、习作内容僵化教材上的习作命题,写来写去,都离不开《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家乡的风景》等内容。
这种命题的重复必定会打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三、批改事倍功半批改作文一直是教师们“最头痛”的事。
作文的批改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半个月。
往往这个单元的作文还没批改完,下个单元的作文又接踵而来。
而教师们往往是全盘批改。
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精批细改,从错字到病句,教师都一一修改。
作文发下去以后,学生只注重看分数的高低,无需“费神”修改,结果下一次也照错不误。
三、评价标准有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一些教师错把文章的长短,书写的整洁作为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对文章是否有创意,中心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却很少顾及。
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情况令人担忧,部分教师的习作指导正在走一条与素质教育相背而驰的道路.怎样有效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乐于表达,是关系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我将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取消门槛,轻松入门。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中年级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之一。
2000年修订版大纲对“习作”的要求独具匠心,对以往大纲中“有中心”的要求只字未提,在书面表达上只提“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放缓了习作坡度,为此次课程标准对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中年级习作教学训练重点是片段作文,已为大家所共识,“不拘形式地写”的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得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因此,在中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我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事让学生敢于写。
教师也不必设立太多的框框,也不必对文章结构作太细的指导。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有人对273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材的真实性情况作文调查,结果发现:作文题材“真真假假的”或“全是编造的”占65﹒1%。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在编造材料?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不明,人为地拔高作文教学的要求。
在作文教学目标要求上,有人竟提出了“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高”、“选材要新”、“构思要巧”、“情节要全”的要求。
这样的作文要求,既违背课程标准要求,又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的训练必然会挫伤学生习作的极积性,学生谈“作”色变,最后导致学生说假话、说空话的不良文风。
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为我们做了榜样:凡进魏书生班的学生都要写日记。
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刚开始,对后进生的要求低得很。
第一天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今天我到盘锦市实验中学读书了”就可以了。
第二天,介绍自己同桌的外貌,写两句话就行。
第三天,介绍自己的教室,写上三句话,第四天,介绍各科教师。
以此类推。
写上两个月,学生每天日记的字数就能达到500字左右,好的同学则更多。
从魏书生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真正领悟到了作文教学快与慢、质与量、难与易、苦与乐的真谛。
只有降低门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我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日记本上多写多写,而且一般是自由命题,让学生任意选材。
学生完成后不会去精批细改,阅读完学生的习作之后(有时是浏览),就及时反馈评价。
这时的评价反馈绝对是大加夸奖的,绝对不批评任何一个学生。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有问题也不指出来?”我的回答是不用。
我们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表扬之中,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总有写得好的学生,拿好的学生做榜样,就是行之有效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
要想解决学习品质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或是写作能力问题,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都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解决。
如果是中途从中年级接班,也要尽力降低门槛,不必埋怨学生的底子差,是什么基础都不要紧,只要学生肯动笔就行,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拘文法。
我的作法是以写日记为重点,增加写作的量,并将习作教学中的各个相关要素分解,融入到日记讲评之中。
日记是学生最好的自由表达形式,也是老师最能自由批改的作业,老师可以让每一个不同写作程度的孩子获得成功,不必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这样在每一个孩子的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二、内容多样,着眼素质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
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一)、命题求“宽”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学生喜欢自由命题的作文。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
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为学生积累写作资源。
最近日本发生了9.0级强震,随后引发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日本人秩序井然,震撼了全世界。
写出对这次异国大地震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习作训练。
于是我利用视频在学生面前再现了这次灾难,然后让学生写感受,但对中心和字数并没有限定,让学生自由谈。
虽然写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日本人灾后的秩序令我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等字眼。
虽然话语还是略显稚嫰,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情感的飞跃。
学生在习作中既得到了写作训练又受到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选材求“广”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三)、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
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利用资源,拓宽空间目前的作文训练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的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训练的量明显不足。
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训练也是一种技能。
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作保证。
学生每周两节作文课,固然是进行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但训练的量仅仅依赖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多写多练,使各种写作技能在形式多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强化,促使其作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