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

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

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

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

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

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7/.李卜克内西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

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

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

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

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

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

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

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又称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10、洛桑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

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

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

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

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

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

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

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

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

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

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

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

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

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

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

13、杨格计划(内容)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

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

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14、《田中奏折》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事为《九'一八事变》。

根据消息,当事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密奏折。

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

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

《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

15、洛迦诺公约(内容)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

它规定: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

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

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约。

16、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的公约。

全称《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

在第一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

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17、新经济政策(内容及意义)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内容,1、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初期关键性措施2、工业方面,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4,在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工业又中央高度集权的总管理局体制开始过渡到多层次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在分配制度上,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极差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18、布哈林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37年2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

1938年3月15日与A.I.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

1988年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