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_毕晓乐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_毕晓乐

2005年5月第26卷 第3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M ay.,2005Vol.26 No.3[收稿日期]2005-02-19[作者简介]毕晓乐(1979-),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齐鲁文化研究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毕 晓 乐(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关键词]阴阳五行;八神崇拜;日月崇拜;四时观念[摘 要]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

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

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B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3-0102-03 学术界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固然是一主要原因,然而大多数学者对阴阳五行起源的考察多关注于具体年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胡适提出阴阳五行为 齐学 正统的观点颇具新意[1],为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阴阳观念始于齐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齐地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的 八神崇拜 。

史记 封禅书 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

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其祀绝莫知起时。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

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四曰阴主,祠三山。

五曰阳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并渤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

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

币杂异焉。

从八神崇拜的内容而言除兵主蚩尤外其余皆为自然神,体现了东夷 殷商宗教系统崇拜自然的特征,从八神排列的顺序来看,天、地、阴、阳、月、日又都是相对待的范畴,体现了明显的对立统一观念。

具体来看:天主祠天齐渊,即为今临淄牛山脚下的五个喷涌的泉眼,因为 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故以 天齐 名之。

地主祠泰山梁父。

将天主和地主比较来看,两者在形式上具有对立性, 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

( 管子 五行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构成最基本的对应关系。

而在内容上两者又具有互补性,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 春秋繁露 阴阳义 ),天主与地主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了 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 ( 汉书 郊祀志 )的封禅之说。

阴主祠三山,阳主祠芝罘。

芝罘岛位于今烟台市西北,岛上有山古名芝罘山,今名老爷山。

阳主祠址在老爷山之南,海水之北。

阴主之祠在今莱州市西北海岸的三山之阴,为秦代所立。

最初的阴阳是指背阴和向阳两种性质相反的地方,后来 老子 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论及宇宙的产生时,始开阴阳抽象意义之先河。

从阴主、阳主之祠分别位于三山之北和芝罘山之南的位置来看,这里阴、阳的意义还只是处于原始阶段。

日主祠成山,成山古称不夜城,在今荣城北。

成山祭日应与太阳崇拜有关。

考古发现证明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尊上都刻有类似太阳图形的文字[2]。

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罐上和胶东海阳唐家遗址出土的彩陶罐上也有此类太阳图案[3]。

从东夷史前墓葬习俗来看,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各个阶段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始终都以东向为主[4],这与仰韶文化墓葬的方向以朝西为主、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绝大多数朝北以及良渚文化墓葬分为朝南和朝北两种的情况完全不同[5]。

东夷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半岛又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所以东夷的墓葬习俗应该与太阳崇拜有关。

而成山由于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较其他地区更早看到日出,所以在此处立日主祠以祭祀太阳当在情理之中。

102月主祠在莱山,即位于今山东龙口东南。

上古时期这里是莱夷的聚居地。

莱夷是东夷族中的一大支族,主要活动在今淄潍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商周之际,莱夷建国,定都归城(在今龙口市莱山之阴,又名灰城)。

1973年,归城遗址发现春秋时期的车马坑,出土了四件铜蛙式方环[6]。

1981年,与归城相距不远的莱阳前河村出土的陶上有四个被学者们称为族徽或图腾的陶文,其中一字王恩田先生解释为 黾 [7]。

黾,即为蛙的一种。

以黾作为图腾标志,体现了蛙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

由于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象征,而月亮的圆缺是以28天为一周期,这与女性的信水周期相同,这样月亮崇拜就与蛙神崇拜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在莱夷故地建立月主祠大概是因为此地月崇拜最为典型。

考察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日主和月主崇拜应是阴阳抽象概念的最直接来源。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易传 系辞上 ),太阳和月亮一早一晚、一明一暗、一热一冷、一温一寒交替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性质上具有对立性,在形式上具有循环性,成为阴阳模式的典型代表。

远古时期许多地域都存在日、月崇拜,但是这种拜日兼及拜月、日月崇拜同时并存的现象大概只是东夷族所特有。

因此,日主和月主崇拜应是阴阳抽象概念的最直接来源。

其次,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并存的状况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观念。

从地理位置来看,天主祠在今临淄南,地主祠在泰山梁父,位于今鲁中地区,地缘关系比较密切,两者的组合既有内容上的对立性又有性质上的统一性;而阴、阳、日、月四主之祠位于今胶莱地区,阴阳和日月的组合也体现了在相似文化背景下信仰内容的互补性。

再次,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崇拜是远古时期东夷族崇拜自然的典型表现,而阴阳抽象概念的产生正是以具体的自然现象为基础,以物象的对立性质为结构模式,经过长时期思维水平的提升而形成的。

天地崇拜的并列,阴阳信仰的并存,日月崇拜的互补,无疑具备了阴阳抽象过程中所需的两个基本要素。

三对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自然崇拜并存的现象,这在远古时期的其它地域无疑是少见的。

从甲骨文中出现 阴 、 阳 二字到 老子 中 阴阳 成为哲学抽象概念,其间大概有近两千年时间,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料,所以学者们对阴阳观念是如何由原始意义转变为抽象意义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笔者认为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崇拜同时并存的情况正体现了一种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与 周易 的阴阳爻相比,它们更为直观具体,正符合 观物取象 阶段的特征[8]。

从这个意义上说齐地八神崇拜在阴阳观念的哲学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五行观念与八神崇拜中的四时主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时主之祠在琅琊,琅琊在今山东胶南东南境。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对四季的观测是原始初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东夷族中的少部落又是较早对四季进行观测的。

左传 昭公十七年 记载: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越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

这是郯子讲述他的祖先少氏以鸟名官的轶事。

其中凤鸟氏为 历正 ,凤鸟氏之下又有玄鸟氏负责春分、秋分的测定,伯越氏专掌夏至、冬至的测定,青鸟氏负责立春、立夏的测定,丹鸟氏专掌立秋、立冬的测定等。

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分别是古人判定四季的依据。

虽然这则材料所记节气比较完备,不排除有后人附加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东夷族很早就产生了四时观念。

后来在东夷族中的一支外迁形成商部族的过程中,其先进的天文历法也随之传播。

在殷商遗址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四时观念的原始记载,如 东方曰析,风曰协。

南方曰因,风曰凯。

西方曰夷,风曰彝。

北方曰伏,风曰役。

( 合集 14294)胡厚宣先生最早对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四方风与四方的关系。

李学勤先生则明确指出: 四方风刻辞的存在,正是商代有四时的最好证据。

[9]常正光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 四方是确立四时的基础,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0]。

四方是四时这一时间观念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四时和四方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的记载早于 尚书 尧典 和 山海经 [11],这就说明甲骨文中的四方和四方风名是至今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

结合少氏以鸟名官判定四时的说法和商族与东夷的密切关系来看[12],在甲骨文记载之前,东夷族中大概已经存在四方风信仰。

另外,如果从我国的季风气候分析,四方风与四时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处北温带,属季风性气候。

冬季季风来自西北内陆,负载冷气流南下;夏季季风来自东南海洋,负载暖气流北上,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山东由于濒临夏季风发源之地的渤海,季风气候十分典型,所以远古时期东夷族观察四方风掌握四时规律应比其他地域更为有利。

产生于远古东夷居住地区的淮、海一带的 夏小正 就是以季风的去来作为季节转换的标志的。

夏小正 是夏代历法,说明东夷对四方风的认识不会晚于夏代。

由此看来,东夷族在远古时期就认识了四方风和四时规律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上可证明四方风与四时之间、四时与东夷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四时主之祭在东夷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四时观念在八神崇拜中也属于自然神崇拜的范畴,它与阴阳和五行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看:首先,四时观念与阴阳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内容来说,四时虽然包括春夏秋冬四种元素,但是却可以归纳为阴阳两个单元,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 管子 形势解 )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 ( 管子 乘马 )。

这样,四时就与二分法的阴阳观念联系起来。

从本质来说,阴阳是一个哲学范畴,而四时是一个普通的专有名词;阴阳概念是思想家对自然语言提炼升华的结果,而专有名词则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自然形成的,所103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以四时观念的产生早于阴阳概念。

而阴阳的抽象性从逻辑上可以解释四时的成因,为四时观念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提供依据。

其次,四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属性与五行相生理论注重元素顺向动态关系之间有着相通性。

五行相生关系的明确记载始见于 管子 一书,其中 四时 篇就是以四季循环规律作为五行相生的依据的。

文中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分别配以东南西北和木火金水,另外在夏秋之间安排中央和土德,以 辅四时入出 。

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关系源于古人对钻木取火、火烬为灰(土)、掘土淘金、金属析水、滴水生木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性与四时规律的周期性十分相似。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远古先民较早认识到四季的周期循环现象,形成对事物周期性的自觉把握和揭示。

这种周期现象是运动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每个周期是有限的可把握的,但周期的循环往复则是无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