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
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
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
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
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
“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
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
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
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
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
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
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
除阴阳家外,其余
四家多援引阴阳五行思想以为说理之助而已,对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多少贡献。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要式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续和扩展——如总论阴阳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时附论“中国思维模式”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21
【目录】:内容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导论9-30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9-10第二节“公共思想资源”10-13第三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24第四节研究的材料与内容24-30第二章阴阳的起源30-47第一节症结与方案30-31问题的症结30解决的方案30-31第二节旧说之评述31-39“阴阳”的含义31-32诸说之评述(国别与地域、时代、起点等)32-39第三节起源之考察39-47文字学的考察39-42文献学的考察42-44附论:阴阳与二分44-45简短的小结45-47第三章五行的起源47-70第一节“五行”语群的梳理47-53地47-48天48-50人50-52物52-53读音53第二节旧说之评述及起源之考察53-68五行起源的地域53-54五行起源的时代54-61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61-68本章内容小结68-69附:所引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69-70第四章前诸子
时代的阴阳五行70-92第一节阴阳思想的发展70-80阳光之向背与地理之方位70阴阳.气.地震70-72阴阳及其“正”与“不正”(阴阳二分对比)72-74阴阳与占星术(阴阳相克)74-76阴阳与医学(阴阳和谐)76-78阴阳与兵家(阴阳转化)78-79老子与孔子(阴阳的对立统一)79-80第二节五行思想的发展80-92《洪范》的五行图式(自然物的分类)80-81和同之辨(五行相杂)81-82五帝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一)82-84干支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二)84-86五色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三)86-88五行相生88-89五行相胜89-90五行无常胜90-92第五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上)92-176第一节儒家92-121一、儒家概观92-93“儒家”正名92学术渊源92-93儒家流派93六艺与儒家93二、孔子与阴阳五行93-107孔子与《论语》及其他93-96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96-99孔子说阴阳五行99-107三、思孟五行考107-116思孟及其著述107-109思孟之五行说109-116四、荀子与阴阳五行116-121荀子与《荀子》116荀子说阴阳116-119别一种“五行”之说119-121第二节道家121-144一、道家概略121-124“道家”正名121学术渊源121道家流派121-122道家著述122-124二、老子与阴阳五行124-132老子与《老子》124-125《老子》说阴阳(联系《太-生水》)125-131《老子》与五行131-132三、文子与列子132-135《文子》与阴阳五行132-134《列子》略说134-135四、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庄子与《庄子》135《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五、帛书《黄帝四经》与阴阳138-142黄老之学与《黄帝四经》概述138-140《黄帝四经》的阴阳观140-142六、鹖冠子与阴阳五行142-144鹖冠子与《鹖冠子》142-143《鹖冠子》与阴
阳五行143-144第三节墨家144-176一、墨家概要144-152墨子生平144墨家学派144-145墨学渊源145-148墨家思想148《墨子》考辨148-152二、墨子与阴阳五行152-157墨子说阴阳152-154墨子说五行154-157三、《墨经》与五行157-164“五行毋常胜”正解157-162“五行毋常胜”说的影响162-164四、城守诸篇与阴阳五行164-170《迎敌祠》篇分析164-168《旗帜》篇分析168-169墨家与兵家的比较169-170五、墨学的流衍及影响170-176秦汉时期的墨学170-172墨家与道教172-176第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下)176-223第一节阴阳家176-202一、阴阳家要略176-185思想探源176-178两大类别178-180七大流派180-182有关著述182-185二、邹衍的思想185-198生平及著述185-186邹衍的思想186-197邹衍的影响197-198三、后学与末流198-202一般情形198-199炼丹术199-202第二节名家与法家202-210一、名家的直接援引(《公孙龙子》)202-206二、法家的驳斥与援引(《韩非子》)206-210第三节纵横家210-218一、纵横家述略210-212纵横家概貌210-211纵横家之著作211-212二、纵横家与阴阳五行(《鬼谷子》)212-218纵横家的阴阳观212-215纵横家的五行观215-218第四节农家218-223一、农家略述218-219农家与农学219-218农学著作218-219二、农家与阴阳五行219-223顺“时”而为219-220“三才”之道220土壤分类220-221耕作方法221-222总体评价222-223结语223-229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29-2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