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预处理、频分析„等等
一、震源
能够激发地震波的高频脉冲
二、检波器(拾震器)
将地震波引起的质点微弱机械 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装置;
地震波信号频率高于固 有频率才能够通过;但 也不能一味选择低频检 波器,这会使低频干扰 信号混入;要根据具体 情况选定。
三、地震仪
1、作用
将电信号放大、显示、记录; •高放大能力~几十万倍; •自动增益控制~自动调整放大倍数; •较宽的通频带~3-250HZ; •高保真度~输入、输出的信号不失真; •各记录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地震波在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中传播 的速度特性
见教材P23 ~ 24页表1.4.1、1.4.2 ①沉积岩中 波速主要取决于其组分及胶结作用; 波速呈各向异性;沿层理向大于垂层理向。 ②变质岩中 在高压、高温的作用下,原岩变得致密 并且形成结晶,因此其波速几乎总是大 于原沉积岩。 波速总是大于沉积岩,其中颗粒较大的 侵入岩高于相对松散的喷发岩。
2、研究岩土状态及性质
测量纵、横波速;评价地基加固效果;测定岩土 密实度、孔隙度;判识饱和沙土层的液化程度。
3、工程质量检测
检测道路、混凝土构件和堤坝质量。 调查滑坡体的厚度、结构; 隐伏岩溶塌陷范围; 采空区及影响范围。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小区划。
4、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5、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3、地震波在水平多层介质中的传播
α2 ~R1界面的透射角 α3 ~R2界面的透射角 αn ~Rn-1界面的透射角
R1 R2
R3
多层介质斯奈尔定律
4、折射波的形成及其特征
•由snell定律 V2>V1→γ >α,若α=i时 γ =90°则无透射波,形成全反射。
R1~临界点;i~临界角
•沿界面滑行的波将在R界面形成一
振幅谱~(A-f) 相位谱~(φ-f)
一个非周期波动可以由许多不同振幅、 不同频率、不同初相的谐和振动合成。
3、频谱分析的作用
发现地震波特征(振幅、初相位)的频率差异,为 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干扰波的压制、资料的解释
提供依据。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反 射 声 波 波
面 波
面波主频~30--40Hz 反射波主频~75Hz
折射波主频~50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三、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结论: •由σ 可以确定纵横波速比,或反之。
2、弹性波
3、地震波的形成
•激振~围绕爆破点产生非线性形变带;
•向外延伸~压强下降→形成弹性形变带; •弹性振动形成弹性波~初始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在介质中沿射线传播→地震波。
地震波
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1、振动图
µp=A(t) 波形特征 描述某点的振动幅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0 Φ
μp
T A Δt t
5、地震标志层 的确定
分布范围较大且岩性稳定、有明显的 地震波运动和动力学特征的层位;或 某些与探测目标伴生的规模较大的岩 煤层~灰岩 层,可以定为“地震标志层”。 稀有金属~火成岩脉 表层土~基岩(灰、砂、泥灰岩)
1.弹性参数(E、K、μ、σ)与介质的关系。
2.怎样构成地震波的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不需上下层波阻抗差很大(10 % ); 浅层分辨率高。
四、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
研究浅层地质情况(h<200米),具有激发能量小、 勘查范围窄、布设网度密、勘探精度高的特点。
五、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
1、工程地质调查
确定地质构造、基岩面深度;对第四系地层分层 (确定层厚、层速);确定地基的持力层;探测地层 中的低速带或软弱夹层;追索浅水面、空洞及掩 埋物等。
③火成岩中
二、岩土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
1、岩土介质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
• α 的作用
吸收系数 α
反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的衰减速度;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 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
•部分岩土的α 值 • α 与f 的关系
见教材 P 25 表 1.4.3
由胶结摩擦理论 由弹性理论
•概述
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 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即两个特征: 波的运动学特征(v、s、t) 波的动力学特征(波的成因、 振幅、频率和相位)
一、形变与弹性介质
•形变的定义
•弹性的定义 •弹性介质 •塑性和 塑性介质
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 其形状或大小发生的变化。 固体介质的形变随外力的 去除而消失这一性质。 具有弹性的介质。
大部分岩土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即可以显示 出弹性,也可能显示出塑性;这取决于介 质的物理性质、外力的大小及其作用时间 的长短。
②④埋深和地质年代 对岩土的压实作用 ⑤其它因素
P↑→φ ↓(ρ↑)→V↑
△T→岩石弹性性质变化→△V
同类岩土年代越久、埋深越大 则孔隙度越小、密度越大;波 速也越大。
•地质构造(褶皱区)~由于对岩土的挤、压作用; 往往使波速增大。 •风化侵蚀作用~使岩土的结构疏松、孔隙度增加; 往往使波速减小。
流体静压力
•切变模量(剪切)(Pa)
剪切应力与 切变角之比; 液体 µ=0。 横、纵向应变之比; 在0.05~0.45; 越硬越小,液体为0.5。 PXX~横向拉应力
•泊松比
•拉梅系数(Pa) •互换关系
三、振动与地震波
1、弹性振动
在应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质点 围绕原平衡位置发生的振动。 质点以弹性振动的形式在介 质中的传播所形成的波动。
•σ 对S波、R波影响不大;σ ↑→VP↑→VP/VS↑(=1.4→∞) •一般岩石σ = 0.25 ∴VP=√3VS ;VR= 0.92VS = 0.53VP
四、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1、波前、波尾和振动带; 2、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 t0时刻的波前面上的各点都可以 看成是新的振动源,并形成新的 子波向外传播,△t时间后这些 子波的波前面所构成的包络面就 是t+△t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3、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最小时间原理)
3.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4.描述真速度、视速度及其关系。
5.描述频谱和频谱分析及其对地震勘探 工作的意义。
6.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地震勘探的仪器
震源、检波器、记录仪 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 观测系统及参数设计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浅层反射波的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的解释 •地震映像法简介
2、 α 与地震波的关系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 • α 与P、S 波的关系 实验表明
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1、疏松覆盖层
风化带(低速带) •与下伏基岩形成速度界面有利于折射波法探测基岩面; •它对反射波形成干扰;在其中横波的衰减比纵波快;
•它较厚时对波中的高频成分有较强的吸收作用; 故该层中难以激发出能量较强、频 2、潜水面和含水层 率较高的有效波,从而影响分辨率。 •当风化带包含地下水时,波速将明显增加;
消振点曲面
起振点曲面
地震波总是沿用时最少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即 沿射线方向传播;而射线总是垂直波前面的。
五、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反射和透射过程
•平面波 AB 向界面 R 入射;
•依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A´B´ 是新震源; • △t时间后,B´的子波到达C 点;A´的子波在V1中到达 D点、 在V2中到达 E点;
所以,水下激震可以使地震波的频率丰富、能量增大、 改善勘探效果。 但也给识别界面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水面?基岩面?)
3、地质剖面 的均匀性
断层、溶洞、尖灭层、人工堆积物等都 使地质剖面纵向或横向不均匀,从而影 响地震波的走时、走向,增加了勘探、 解释的难度。
4、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
前者是不同波速或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后者是不同岩 性或年代介质的分界面;它们有时可能一致、有时可能 不同,要结合多种资料才能识别。
系列新的震源R1、R2、„Rn;
•折射波特征
R1S~折射波线→与全反射线重合; R2S~新的波前面→折射波前面; 折射波盲区
折射波视速度
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绕射现象
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 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 断点处的传播现象。
无反射波
2、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 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
三、地震勘探的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以波的传播特点分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透射波法 下层介质波速要大于上层介质; 可用于岩性分层和层速度估算。
各层介质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ρV)差 异;可 用于岩层厚度和层速度估算。
研究钻孔间或坑道中的直达波;可准确 测定层速度;计算岩、土动力学参数。
•以波的类型分
纵波法、横波法、面波法
球面 波前
2、等时面
在时间场中t值相同的各点 连接而成的空间面。
如: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中,由点震源产生
的波动的等时面是同心球面;该面与波射线正交。
三、视速度定理
1、真速度
沿波射线观测的速度; V = △S/△t;
2、视速度
沿地表面观测的速度; V﹡=△X/△t;
α
3、视速度定理
描述了真、视速度的关系;